王维,骚人诗佛,一代文学大师。他行至云起处,坐看水穷时,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王维的诗歌充满着禅意,如同一幅幽深的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烦忧。他的诗作象征着一种清静、超脱的生活态度,被誉为“诗佛”。而他的诗歌更是流传千古,感悟人生,启迪心灵。前世今生,王维的诗歌永远流传,触动人心。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都来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被称为诗佛。王维的诗,宛如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苏东坡曾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难得的一位全才,不仅是诗书画大家,还精通音律,在音乐上很有造诣。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大意是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天色已是傍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年少盛名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字是母亲取的,出自一部佛经《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的意思是干净,远离世事尘嚣。王维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开元三年(715),王维赴长安。因才华出众,诗名远播,他很快就凭着一身才气被王公侯门邀为座上宾。他更与岐王李隆范成了好友。在岐王和玉真公主的帮助下,王维一举高中,中了状元。
一朝即遭贬
六年后,开元九年(721),王维擢进士第,官授太乐丞。真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年纪轻轻,位居高位。正当王维摩拳擦掌,要在仕途干一番事业时。一个小的失误,将他从天上打下到地上,他因不熟悉朝廷律令,竟然在皇帝还没到场时,就让伶人开演黄狮子舞,惹得现场一片唏嘘。他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初入仕途即遭贬谪,志得意满之时突降一霹雳,对王维是巨大的打击和落差。他从此被驱逐出京城的主流文化圈,再不是踌躇满志的模样,内心的苦痛和迷茫不可名状。山东济州这个小小的粮仓保管员,王维一做就是四年半。
隐居终南山
经过事业上这一挫折,王维对做官失去了原来的热心,他本来性情淡泊,于是,他决定归隐南山。在终南山,他终日游览山水,写下了大量诗篇,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簿暮空潭曲,这禅制毒龙。这都透露了王维的佛教思想。
出仕再做官
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相,36岁的王维预感出仕有望,及时献上了干谒诗,求张提拔。张九龄也确实成为了王维的贵人,他提携王维做右拾遗。但好景不长,张九龄被罢相。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相。李林甫口腹蜜剑,是有名的奸相。王维受牵连,李林甫对王维明升暗降,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在边塞,王维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之后,王维再回到长安,这时的官场黑暗无比,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加之他信佛,他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远离了那些官场恶斗。在辋川那里买下了辋川别墅,寄情于山水之间。
安史之乱逼授伪职
盛极而衰的时代结束后,席卷而来的是一场大乱。755年,安禄,山打进长安,57岁的王维被抓到洛阳,胁迫做官。
他写下了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没想到这首诗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的命。待到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给伪官分级定罪,刚从叛军牢笼逃出的王维又锒铛入狱。因叛乱期间心念李唐作过一首《凝碧池》,加上弟弟王缙请求削官职来赎兄罪,王维不仅被无罪释放,反而官越做越大。
晚年释怀
经历人世的沉浮,王维悟透了生活的真相。他开始自由自在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寂静,静默独处,冥想诵经,踏山访水,信步漫游。
761年,王维“临终无病,遗亲故书数副,停笔而化”,随风而去。
人活一世,没有永久解脱心灵的途径,只能像王维那样,一边与坎坷的人生暗暗周旋,一边又静静守护着自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