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杭州灾民遭遇米价上涨,生活困难。范仲淹提出设立粮仓以救济灾民,广大灾民深感感激和敬佩。愿意共同努力克服困境。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会不知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留下的千古名言,也是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人。历史上的大人物都历经坎坷,出身贫寒,范仲淹也是如此。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被迫改嫁。范仲淹也不得不跟随母亲背井离乡,改姓了朱。遭人白眼,受人欺负,历经贫寒。由此可见,范仲淹的童年是何其不幸。
为了知识改变命运,范仲淹辞别母亲到外地求学,年轻时也曾寺庙里念书,生活更加贫苦。
那时候范仲淹最可口的饭就是稀粥,而且还不能吃饱,只能把这有限的凉粥再划成三份,每餐吃一份,从来没有吃饱过。
正因为如此,范仲淹才对穷苦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在没有当官之前就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当权,一定要让百姓受益,尽力改变他们的处境,减轻百姓的痛苦。
后来范仲淹刻苦学习,考取功名,终于当了宰相,有了稳定的收入。
但是当他领到俸禄的时候,不是想着自己去置买家产,而是把第一笔俸禄就拿出来便购置义田,送给治下的那些贫穷无田地的农民去耕作,以养家糊口。
因此,发达后的范仲淹还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本质性改变,因为他的心一直心系百姓。
他不仅想着解决百姓的温饱,还想给百姓提供受教育机会,好让他们通过考取功名,用知识彻底改变自己命运。
有一次在范仲淹路过一个宅院,听到一位风水先生跟路人在窃窃私语,说这个院子风水好极了,住在这里的人后代一定出不少文武全才。
范仲淹听了不由心里一动,他想,既然此屋风水能让后代发达,那不如就把他们改为学堂,让苏州城中的贫寒子弟有上学机会,将来大家的子弟都能成为国家栋梁。
所以范仲淹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下了这个宅院,把它改造成学堂,让苏州的家境贫寒者的子弟来这里上学,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让百姓称道不已。
其实当时范仲淹的日子也很紧巴,自己府上家人和佣人一共有300多口,全靠他一人的俸禄,艰难可想而知。
但是他真正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做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历史上的清官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官不一定清廉,不一定为百姓着想。而范仲淹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好官,一个满腹经纶,拥有大智慧的好官。从他在杭州担任知州的对一件事的处理,就能看出他的过人的睿智。
宋仁宗皇祐元年,范仲淹被调到杭州担任知州,这时候他已经年过花甲,但经不住皇上的一再挽留,还是决定要奉献自己的余热,为君分忧。
可是就这样一位好官,在晚年却干出一件"糊涂事",在杭州遇到灾荒的时候,反而抬高米价,受到同行质疑。但百姓不但没有怨恨范仲淹,反而在事后盛赞他的举动。
范仲淹到杭州任职的第二年,江浙一带就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一时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百姓啼饥号寒,人们易子相食。
朝廷为此专门下达一个中枢文件:灾区百姓如果不能度过灾难,可以把孩子送人,但饥荒过后不能反悔。
由此可见,那场灾荒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各地官员更是出台各种法令,积极平抑粮价,打击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行为。
可是范仲淹却特立独行,不但不平抑粮价,反而操控价格抬高米价。经过一番运作,当地的米价比周围地区都高,一斗米涨到了一百五十文钱,灾民更吃不起了。
范仲淹的逆操作,在朝中大臣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给灾民雪上加霜。宋神宗也大惑不解,但他相信老范的人品,就对弹劾他的百官说:朕相信范仲淹,他还没有老糊涂。现在我们不能下结论,等事后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灾荒过后,杭州的老百姓不但没有埋怨范仲淹,反而纷纷上书到皇帝那儿为范仲淹庆功,宋神宗看了也茅塞顿开。
原来范仲淹通过人为操作把杭州米价抬高了,比周围地区都高很多,米商闻讯后,争先恐后把大米运到杭州来销售,因为商人就是追逐利润的,谁不想多赚钱?
这样一来,供求形势就发生了变化,由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价格势必下跌。
偏偏就在此时,范仲淹大笔一挥,出台文件,下令在杭州开仓放粮,这样一来,米价就更是直线下跌。那些米商手里的大米卖不出去,只能哭丧着脸搞低价促销了。
而这样的结果,对杭州的百姓来说是最想看到的。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清官不少,忠臣不少,但是像范仲淹能心系百姓,为百姓殚精竭虑的能臣,却不多见,有这样的官员确实是人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