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饱经风波,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便是马嵬之变。在这场政变中,他失去了心爱的贵妃杨玉环,也失去了对江山的控制权,甚至危及了帝王的尊严。这一事件对于李隆基及整个唐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
玄宗肆意挥霍着盛唐,天宝初始,伟大的唐朝步入了衰微。在唐玄宗,李亨,杨贵妃,安禄山斗法中,大唐的根基开始动摇,终于安禄山起兵叛唐,李隆基也许料定了安禄山会有谋逆之心,但他想不到自己心目中无敌的大唐会如此脆弱。

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安禄山距离唐王朝的中枢长安越来越近,天宝十五载也许是李隆基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心中所有的骄傲和信念正在被蚕食,一步步的被击碎。
英雄迟暮实在是令人惋惜,如果是年轻时的李隆基,一个安禄山何足道哉,他早就跃马扬鞭,指挥若定,平定叛乱了,可是他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个自信可以平衡一切的玄宗,在安禄山狂风进攻中开始动摇了,杨国忠给玄宗选好了后路,逃往蜀地。
于是这位曾经无比英武的帝王,放弃了长安城的百姓,带着贵妃,杨国忠,太子李亨等人,开启了逃亡之旅,这一次玄宗光彩的人生篇章终结了,之后他在盲目自信中失去了所有。
第一:盛唐早已经千疮百孔,安禄山只是捅破了这层窗纸。
玄宗在陈玄礼将军的保护下,逃出长安城一路奔波,哪里还有接驾的官员,很多地方官员听说安禄山的叛军快到了,都已经跑路了,都抛弃了城内的黎民百姓,这是很难想象的,大唐从何时变成这般?那个曾经尚武的大唐已经不见了。
唐朝涌现了很多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谱写了壮丽的诗篇,那些豪迈的诗句里,写满了大唐的荣耀,但现在皇帝出逃了,在路上甚至都吃不饱饭,一路上玄宗所见的百姓生活才是真实的大唐,在史书中曾记载一位老人的肺腑之言,大概之意就是大臣们闭塞言路,造成了如此境遇。
哪里仅仅是臣子之错,玄宗之错也,这位永远在寻找强大对手的帝王,在自信里掩埋着自己最后的骄傲,他心里的大唐崩塌了,他觉得自己可比尧舜,说到底是因为他认为大唐是无敌的,他就是创造了安禄山这个对手,他曾经不怕,他知道自己将大唐推向了顶峰,可是高处不胜寒,他落地了。
玄宗抱头痛哭,盛唐早就不在了。
第二:玄宗拥有的一切都失控了,他不再是神了。
马嵬驿兵变,标志着玄宗失去了对于权力的绝对控制,局面失控了。
一路鞍马劳顿,加上随行之人多是长安人,心态逐渐失衡,这时发生了什么呢?陈玄礼联合太子李亨杀了杨国忠。
李亨开始行动了,他和陈玄礼为了大局做了这个决定,把安禄山叛变,把哥舒翰战败一股脑都推给杨国忠,安稳将士之心,另外杀一儆百,树立绝对威信,大唐的太子是真的不好当,需要隐忍,需要看时机。
于是杨国忠被斩杀,杨贵妃也命丧于此。
唐玄宗也许和杨太真有过爱情,但和江山相比,爱情就微不足道了。
李隆基意识到他连自己都无法保全了,更不要提贵妃了,一个帝王的悲哀刚刚开始,身边人都在躁动,他虽然身体老迈,但拥有着清晰的头脑,所有一切皆可抛。
第三;新日升起,夕阳老去。
失控了,自己对权力失控了,宠爱的贵妃死了,近臣死了,儿子异心,玄宗心里都门清,杨国忠建议玄宗去蜀地,玄宗在杨国忠被斩杀后,依旧坚持逃亡。
一代君王留下的是夕阳的背影,他没有曾经的自信,失望了,放弃了。
但是唐王朝要继续,李亨要延续李氏王朝,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他泪如雨下,为了黎民百姓,这一次李亨不再犹豫,顺应民意,这一刻李亨长舒一口气,摆脱了玄宗的控制,父子分道扬镳。
李亨从这一刻接过来王朝的指挥棒,李隆基的时代结束了。
玄宗长途跋涉安全后,开始颁发诏书,总结起来就是自己雄才伟略,命令太子等人平定叛乱,依旧有当年的风采,只是他晚了,从马嵬驿哗变就注定了结局,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了。
李隆基一生骄傲自信,他怎么可能愿意放弃权力呢?一直唯我独尊,自比尧舜,然而这一次他只能认命了,他只剩下躯壳了,在成都,玄宗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李亨皇位合法化,唐王朝正式易主了。
其实玄宗到底还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在他心里除了权力和皇位,大唐的荣耀还是最重要的,之所以能够平定叛乱,权力平稳过渡是重要因素之一,这是玄宗对王朝最后的贡献。
第四:在忏悔和落寞中,一代帝王丢了最后的尊严。
他想起了辅佐自己开启盛世的姚崇,也想起了误国的李林甫,想起了断定安禄山必反的张九龄,想起了他宠爱的贵妃,可一切都成为了过去。
长安收复了,李亨要接玄宗回宫了,李泌写出了最牛的贺表: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玄宗回到了长安,长安已经物是人非,李亨还算是客气,仁义的一代帝王,当然最后玄宗在小心翼翼中,在高力士将军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人生最大的落差,李隆基亲身体验了一次。
晚年孤独的玄宗,没有权力,没没有自由,只剩下虚弱不堪的身体,如风前残烛 ,甚为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