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沛国谯县一个寒微的家庭,家族并不显赫。父亲曹嵩是当地一名普通的吏员,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然而,曹操天资聪颖,具备卓越的才智和谋略,使他在很小的年纪就引人瞩目。他年轻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及对政治事务的敏锐洞察力。曹操的非凡才华和卓越智慧,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和军事征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话说桓帝时期有黄星现于楚、宋分野,有个叫殷馗的风水士说:“五十年后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
后来这片地方被证实了,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沛县向西南两百公里到了谯县;沛县向南两百公里到了凤阳;谯县向东南两百公里又到了凤阳。
这个神奇的三角真真正正的王气爆棚,不仅出的帝王都是牛人,当地给搭配的班子也全都是历代王朝的顶级配置。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
曹操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污点,他家是太监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大贪官,做大、做强是因为认了一个历任四朝的大宦官曹腾当干爹,后来承袭了曹腾的费亭侯,最终还靠着买官做到了三公中的太尉,花了一亿万,顶级贪官。
这个“一亿万”是虚数,形容特别多的意思,这就好比“三公”的工资是“万石”,照理说比下一级的“中两千石”多出五倍,但实际上就是个虚数,工资大约是两千石的两倍多,即四千二百石左右,只是形容大领导特别尊贵的叫法;同样,这个“一亿万”也是史官变相地骂灵帝满脑子光认钱臭不要脸和曹家贪污腐化的规模水平。
曹操最终的起步腾飞,其实也叫祖上有德。
曹操他爹认的这个干爹曹腾,别看是宦官,但却挺有德行的。
曹腾得宠于顺帝,开始为小黄门,后迁至中常侍大长秋,掌权三十多年,历事四帝,从来没犯过错。
曹腾作为一个宦官对于士族的各种弹劾与中伤,基本上不报复;对于名声较好的贤能人才往往会加以推荐。比如陈留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凉州三明的张奂,全都是曹公公打过招呼上来的。
当然,从后来曹嵩能花这么多钱买官也说明曹公公家的经济来源肯定不干净,但在那个时代,曹腾总体来讲是个厚道的太监。
比如汉晚期的名臣种皓,年轻时弹劾曹腾。
皇帝自然是站在曹公公这边的,但种皓的口碑和每年报上来的政绩显示他是个好官,曹公公不仅不落井下石,反而经常美言帮种皓一把。
岁月流转,政绩卓著的种皓晚年当上了“三公”,此时他已经快六十岁了,回顾一生,他深情地对宾客们说“我能有今天,都是当年曹常侍的提携帮助”。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奉事四朝的曹腾深厚的人品积淀,因为啥事儿都有个成本,种皓即便再心底无私天地宽,也肯定是衡量过赞美曹腾在自己圈子里不会受到打击排斥才敢说这话的。
曹腾作为四朝巨宦的费亭侯,是需要后人来继承的,曹嵩作为曹腾的养子进入官场,干上了司隶校尉,灵帝时又拜了大司农、大鸿胪,后来代崔烈为太尉。
官虽然大,钱虽然多,曹腾虽然口碑不错,但曹家的这个宦官出身却始终让曹家人在某个特殊群体那儿抬不起头来。
党锢之祸使得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的矛盾彻底炸裂,而且各地下界的妖孽也多是宦官后人。结果朝廷和地方上有话语权的士大夫们在艺术创作和品头论足中把宦官集团骂了个狗血喷头。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出身对曹操来讲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这顶丑陋的帽子,曹操不会年纪轻轻的就走入帝国的中央,不会早早地见到广阔的世面,不会认识那一大帮后来天下大乱时当主角的官二代们。
曹操年纪轻轻加入当时的“洛阳N少”行列中,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背景经历。没有这个,他压根就上不了赌桌,他连摸牌的资格都没有。没有他这个污点的家族,就不会有他这极其灿烂的人生。
宦三代的曹操从小得到了一流的教育,这孩子很快地就展现了全方面发展的通才潜质:他酷爱读书,尤其爱看课外书,比如兵法;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体育也特别拿分,据说武艺高强。
曹操的这些技能没有一项是省钱的,他的这堆烧钱技能在未来几乎也都成为最关键的竞争优势。
比如说曹操的武功高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后来在去扬州募兵的时候遇上了兵变叛乱,曹操提着剑砍死好几十人冲出大营。曹操要是没有一身武功和那副禁折腾的好身体,在他的人生剧本中早就死八回了。
曹操的家庭背景还使得他交了一堆官二代的朋友,比如说丫鬟生的袁绍。他跟袁公子后来组成了洛阳城鸡飞狗跳二人组,总给家里惹麻烦,两人还总搞兴趣小组,叫一帮狐朋狗友在河上唱歌喝酒,偶尔扯淡大汉的未来,最牛的一次在人家结婚的时候把新娘子都偷出来了。
曹操这淘小子在成年后经司马防(司马懿他爹)举孝廉当上了洛阳北都尉,然后不畏强权地干了点儿好事,把太监蹇硕的叔叔打死了。此时的蹇硕还是小黄门,还没掌管西园军,否则曹操是不敢这么牛气的,而且这活儿也就是曹操这种的宦三代能干出来,家里有人嘛!宦官子弟嘛!你当青天大老爷那么好当的啊!
后来一大堆找曹操麻烦的报告打上来,曹嵩就把曹操调到地方上去了,去顿丘出任县令。没办法,这小子放在京城忒惹事儿,总得给他擦屁股。
类似于每个惹完事儿的熊孩子都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一样,后来快六十岁的曹操在出征孙吴时跟曹植说:“我干顿丘令的时候是二十三岁,回想当年的所作所为,到今天都不后悔啊,你小子今年也二十三了,不能不努力啊!”
他大概没忘他是怎么去顿丘上班的,因为曹操对于不畏权贵打死坏蛋这件事是相当看重的。
他死前跟关老爷在襄樊斗法前把指挥部设在洛阳,在这个时候专门命人装修了洛阳北都尉的办公室。
这个芝麻官是他人生的仕途起点,也是他对士族集团示好投诚的第一份工作,他相当自豪。
曹操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出身,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洗清宦官背景的关系。他交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士族翘楚,他打击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宦官亲属。
只是不知他在回忆自己的青葱年少时,有没有想念那个为他擦了十多年屁股的老爹,那个后来他忽略家属住址,盲目地开战后被他坑死的老爹。
后来风头过了,曹嵩又把曹操调回洛阳做了议郎。
然而没多久曹操又差点惹了大祸。
他回京干议郎的时候,在窦武一党被剿灭后,疯子一般地敢顶着雷去上书鸣冤!
当时窦武犯下的是死罪,黏上就死,别人避还来不及,这小子非得顶着雷上!
要知道,在党锢之祸八年后,士族集团扔出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去做试探,结果曹鸾不仅被弄死,还使得党锢的范围被扩大到了五族,又刮起了超大规模的腥风血雨!
年轻时的曹操可以说是非常不懂事的任性宦三代。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那一大堆鲁莽的做法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要不是曹操他爹和他爷爷在宦官圈子里的根子超级深厚,曹操早早地就该离开历史舞台了。
同年龄段比曹操大几岁的袁绍则成熟得多,自家在党锢之祸后地位丝毫没有影响,还背地里继续跟被打压的党锢士族们打得火热,还不让人抓到把柄。
虽然最终曹操依旧什么事都没有,还因为这个渐渐地成了士族圈子里的人,或者说可利用的宦三代。
但是,总体来讲,他似乎永远没有那么深的城府。他活得永远很真实。他并没有袁绍那种做大局的思维套路。他的人生有另一套算法。他这辈子基本上都在用自己对时局的判断去规划,并一往无前,勇猛、精进地实践自己的人生。
不过别以为这是好话。
他的这套人生算法是无法推广普及的。他犯的随便哪一个错,搁一般人直接就投胎去了。为他这套死亡率极高的人生算法保驾护航的,是古往今来罕见的超级幸运。比如说,年少时有个幸运的爷爷和爹。
184年,黄巾之乱爆发。
这一年的曹操三十岁了,他的最大天赋展现出来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曹操在老爹的疏通下出任骑都尉,本希望他沾点儿军功以便将来好提拔,但曹嵩并没有想到,自己这儿子并不是混资历去的,而是表现非常亮眼,还因战功升到了济南相。
在济南,曹操又展现出了治郡之才,上来就砍掉了百分之八十的贪官污吏,将十几个县的济南国治理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曹操仗着自己的强大后台开始一点点地实验自己的人生方向。
总结下就是干好事,然后得罪人,最后老爹擦屁股的套路。此时的他,和当年的王莽一样,有着满脑子的理想。
但是他比王莽幸运,王莽是个苦孩子,从小就要夹着尾巴,左右逢源,必须要等到自己忍成最牛的那一个,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绝对的理想配上绝对的权力带来的就是绝对的毁灭。因为所谓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也许那个虚幻的楼阁真的存在,但你想爬上去靠着你幻想的那把梯子可没戏。
曹操的家世背景给了他足够的成才物质保障,给了他高阶层的人脉圈子,更关键的是,给了他极其可贵的实验梦想荒唐性的试错空间。
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必须从刚起步的时候就不断地去朝着这个理想方向去试错,在不断地磕碰与迭代中发现适合自己人生的算法以及自己的人生剧本。而不是务实地隐藏了一辈子,然后整一把大的!
所谓的“理想”,如果真的侥幸达成了,走的绝对不是你当初幻想的那条路。而且你站在山顶后往往发现,当初的理想是笑话,这个笑话引出来的人生旅程倒是上苍的恩赐和精彩。是在这一次次的小范围试错中,曹操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差别。
在一次次的上书和对乌烟瘴气朝堂的上书建议中,身穿曹嵩软猬甲的曹操在一个个的太监眼中,就是个不懂事的混蛋小辈,是个一眼能看到底的小把戏,能有多大的能量,一杆傻枪罢了,不是看他爷爷、看他爹的面子早弄死他了。
倒是袁家那个笑眯眯的袁绍是个危险人物,葫芦里到底卖的是啥药?
在朝堂上不断地使出浑身解数后,曹操开始变得沉默,渐渐地学会了保护自己。
在治郡的过程中,曹操看明白了这个世道的艰难,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地方的疾苦。比如他在济南时,再次不给家里省心地干了件受累不讨好的大事。这件事,最终种花得柳地成了他后来人生关键腾飞的一次名誉背书。
(摘自《三国争霸》渤海小吏/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