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王维,两位唐代诗人都拥有卓越的文学才华,然而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李白以豪放奔放、潇洒不羁的诗风,成为了文坛上的传奇人物。而王维则以清新淡雅、含蓄内敛的诗风,默默耕耘,成为了唐代文坛上的佳作之一。他们在诗歌世界中的不同选择,展现了各自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文学风格。他们的作品不仅留下了璀璨的文学遗产,更反映出了各自坚定的人生态度。
李白,是万口传唱的诗仙。王维,是流芳千古的诗佛。李白生于公元701(武则天大足元年),王维也生于公元700年前后,二人都是文坛大家,都擅长赋诗。按理来说,二人都是文化人,生于同一时期,理应有多多少少的交流,甚至成为好友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好像李白与同一时期的王昌龄互相引为知己,与杜甫、高适、孟浩然结为朋友。
而王维与王昌龄,孟浩然也是朋友。且二人都在同一朝堂做过官。二人有相似的爱好,相同的朋友,相同的工作场合。可他们却并不相交。
说来说去,大概就是圈子不同,出身不同。就蒜挤进去,也是橘外人。

王维出身于河东王氏,世家大族,他自从进入京城,就成为京城炙手可热的大红人,深受达官贵人喜爱,走的是上层路线。仕途也是历任重要职务,深受重视。
而李白呢?陇西人,父亲李客曾任城尉,郭沫若曾说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当时吉尔吉斯斯坦也是属于唐朝的地盘,所以李白依然是中国人无疑,但是家世上与王维一比,不能说判若云泥,但是分个高低也还是能办到的。根据李白诗中的记载经历,也能看出其仕途坎坷。
王维,是通过科举走入的仕途。而李白,因为其身世祖籍的不确定性,不能参加科举和参军。因为祖籍陇西成纪也只是李白自称的,事实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这话的准确性。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潜居广汉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所以李白最终也不能走上科举入仕这条道路。李白最终在三十几岁时,通过结交权贵,经过推举,才最终走入了仕途。
李白在三十多岁才初入仕途(公元733),王维在二十岁时就已经走入仕途(公元721)。
二人入仕的途径不同,那么接触的圈子也就不同。而且李白733年入仕做翰林供奉时,王维在长安闲居,并没有在朝堂之上。而在736年王维重新走入仕途在东都任右拾遗时,早在734年李白就负气离开了翰林院。所以二人也并无朝堂之上的交集。
十年后,公元743年李白再入翰林院,当时王维是左补阙(其职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公元746年李白被放逐归山再次离开翰林院。当时王维被调去做了库部员外郎(兵部库部司次官,从六品上)。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王维皆被卷入其中,李白被永王胁入其幕府。永王兵败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时,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释放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761年,已60岁的李白想参加李光弼军,扫除东南之乱,未果,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62年去世,葬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后移墓地于青山。
而王维虽然也被卷入了这场叛乱,但却好得多。756年,王维被安禄山胁迫做了他的官员。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本以六等定罪,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职以赎兄罪,后来以《凝碧诗》最终得到了赦免。并且还出任了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后来又做了给事中、尚书右丞。晚年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公元761年卒。
二人的生平,就能看出二人的生活经历有着迥然的不同。而生活经历,交友圈子大不相同的二人,在朝堂上也不无瓜葛,二人一直到死,所走的都是两条不同的路线。
或许二人的经历早在刚出生时,就有了定论吧,毕竟在古代,世家大族和普通家族的区别对待还是比较赤裸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