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才女。她一生风流坎坷,情感丰富,作品充满忧愁和哀怨的情感。李清照的诗歌和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被后人传颂不衰。她的作品既表现了她敏感细腻的情感,又展现了她对人生、爱情和世事的深刻思考。在她的笔下,风花雪月、人生百态无所不在,令读者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共鸣。
在青州生活时,李清照、赵明诚二人生活无忧,赵明诚被复用后,李清照独居,“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到靖康之变后,迫于压力只得南逃,生活颠簸漂泊,之后赵明诚去世,李清照护着赵的金石文物,经再婚、离异、坐牢之难,心境大变,词风渐渐由清丽转为凄厉,《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道出愁到无法用“愁”来表达的苦楚。1107年正月,蔡京复任宰相。三月,赵挺被罢免右仆射,五天后去世,在之后的三天,在京城的家属以及亲戚全部被捕入狱。七月份获得释放,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1108年率全家人前往青州生活。
在青州生活时,李清照刚满24岁。她与丈夫赵明诚在乡下生活十年。明诚撰写的《金石录》,清照笔削其间,二人闲暇则赌书泼茶,为后世所传之“神仙眷侣”。明诚为清照30岁的画像题词,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词论》是在乡下生活时创作,当时的作家们对她的印象是“有丈夫气”。《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再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二首词创作于南渡之后,国破家亡,气势犹壮。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提到,他们曾“甘心老是乡矣”,或许仅仅是自己对未来的寄托吧。
在1118年,赵明诚重新被朝廷启用,离开青州,前去莱州任职。虽然二州相距不远,都在如今山东境内,但是赵明诚却没有计划带李清照一起离开。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能够读懂这首词的人应该可以感觉到字里行间的一种压抑。虽然没有彻底分开,但是感觉却被抛弃。“凤凰台上忆吹箫”,讲的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萧史吹箫双双仙去的故事。李清照梦想他们也能如此恩爱,可是现实却并非如此。现实的冰冷,水落石出,氤氲香气散尽,金猊与梦俱醒。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心痛的是赵明诚离开青州,没有携带她同行,明显有疏远之意。或许是赵明诚另有新欢,也可能是带妾同行。
到1121年八月,李清照前往莱州探夫。赵明诚却豪不在意,没有小别胜新欢的喜悦。李清照抵达当天,独自一人坐在一间破败的房间,日思夜想,终于快要见到自己的丈夫,到了丈夫这边,却遭到这样的冷落,反而更加令她感觉到孤单。
李清照被彻底冷落的绝望心情,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可是她却没有一般闺怨诗的哭哭啼啼,相反在文字上十分的克制,甚至可以称得上潇洒大气。
在1127年,中国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明诚母亲去世,他独自前去金陵奔丧,李清照却要返回青州整理金石文物向南运输,从此便开始了在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两人先后在金陵、姑孰、池阳辗转,颠沛流离两年后,赵明诚在建康病逝(今南京)。
据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1129年6月13日,她在船上,赵明诚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他们原本计划是在赣水终老,但是在前往赣水中途明诚接旨调任湖州,遂改陆路赴建康朝见高宗。临别,清照心绪甚恶,遥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明诚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这段文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对于赵明诚来说,他最关心的是他的收藏,并非是李清照的安危,他要李清照用生命来保护这些藏品;第二,“戟手”这个动作,以及最后一句叮咛“勿忘之”,让人有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现代读者对古人的要求过于苛刻。先不说赵明诚,李清照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而且后来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确实竭尽全力甚至是用生命来捍卫这些文物的,因此也是经常惹祸上身,遭劫、遭盗、遭骗婚,乃至被后世的卫道士们嘲笑为“晚节不保”。
赵明诚在前往建康的途中感染疾病,在病危时,李清照收到赵明诚的信,骑马奔驰三百里前往丈夫所在地探视,到达之时赵明诚已经只能喘息了,只剩下一口气马上就要死去。丈夫死后李清照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又在浙江的越州、台州、温州、金华、临安(今杭州)之间漂泊。

据不太可靠的史料,李清照至少活到72岁。她究竟活了多少岁,其实并不重要。48岁那年因走投无路被张汝舟骗婚,不到一年,李清照告官离婚,并因此入狱。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很快得以释放。获释的那天,她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已经死了。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虽然一点都不完美,但毕竟还有夫妻恩情,抛开子嗣之类的问题,二人也算志同道合、共患难过。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种种遭遇,令她经常有种“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空空荡荡。晚境孤苦,词风因此由清丽转为凄厉。
/ /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这首《声声慢》就是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写照。什么都失去了,什么也寻不到了。一场风雨,几只大雁,一些落花,似乎任何事物都能令她感到伤心。诗词歌酒也无法抵挡,她像一株小草一样只能任由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