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事件”发生在北宋时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苦难的挣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放逐至远离京城的地方,却以自身的坚韧和毅力,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反思。他以一人之力破坏了自己家乡的陶瓷产业,充满了对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无奈和抗争。这件事成为历史中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辛酸。这段历史不仅令我们痛心,更需要我们深思。
司马光出生在1019年11月17日,是山西省夏县人,世人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司马光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

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在后院玩耍。
有一个孩子淘气,他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结果失足掉进去了。
水缸深,孩子小,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有的孩子吓得大哭,有的孩子吓得去找大人。
就在此时,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小伙伴也因此被救。
司马光一生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六岁时,父亲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司马光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一生诚信。
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
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
司马光曾经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