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乾隆皇帝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感到惊讶和欣喜。康熙对乾隆展现出的聪慧才华深为赞赏,同时也因为乾隆的颇具潜力而感到满足和鼓舞。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因为欣赏乾隆而传位给了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一种普通的皇位继承过程。康熙是否因喜爱乾隆而传位雍正,留下了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的猜测和探讨。
康熙第一次见到12岁的乾隆,“见即惊爱”,马上下旨交由“宫中养育”。都说康熙因喜爱乾隆才传位雍正,乾隆帝也未辜负康熙的厚望,是这样吗?一、 康熙真的是因为喜爱乾隆传位给雍正吗?康熙皇帝玄烨,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功绩显著,被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一生两度立、废太子,对象是同一个人——皇次子胤礽。康熙认为胤礽不孝,同时胤礽结党营私,盼着康熙早死好继承皇位,导致第二次被废后无再立的可能。而诸皇子之间为争储君大位而引发的“九子夺嫡”事件,也让康熙十分寒心。

康熙皇帝画像
所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太子之后,尽管大臣多次上书建议立储,康熙不为所动。
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起初是太子党,太子被废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实力,参与大位之争。
眼见皇储之位空置许久,胤禛表面上与大臣谈禅论佛,看似无意争储,暗地里却加紧了行动。
利用康熙因储君空虚而苦恼且老年人隔代亲的心理,胤禛意识到打“皇孙”牌是一个突破。
胤禛的儿子中,长子弘昼行为放纵,做事轻浮,不堪大任;而次子弘历(即乾隆帝)聪明伶俐,6岁就能背诵《爱莲说》,天资过人,让他非常满意。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点名让胤禛陪侍,胤禛趁机带弘历前往。
当时弘历11岁,胤禛让他当着康熙的亲随背四书五经,几千字的经书,弘历一字不落全背下来了,惊呆了那些老太监们的下巴,纷纷对着胤禛称赞,“四爷,诸多皇孙中,您家这位是最聪明的!”
承德避暑山庄
胤禛于是更加坚定了向康熙引荐弘历的决心,那些亲随估计也会给康熙吹风,四阿哥家的二儿子如何聪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胤禛邀请康熙到圆明园牡丹台赏花,把弘历的名字呈上,康熙命人将弘历引到御前,一见便十分欣喜。弘历后来回忆说:“(康熙)慈颜有怿,因于燕喜之次,以予名奏闻,爱抚备至,是为承恩之始。”
从此以后,康熙走到哪里都把弘历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当成接班人来培养,至于储君人选已不言自明。
七个月之后,即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康熙病重,十一月病危之际,召子嗣和朝廷重臣来交代后事。
据《清世宗实录》载:“圣祖疾大渐……随召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戌刻,圣祖宾天”。
雍正皇帝画像
《朝鲜李朝实录》说得更明白:“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由此可见,康熙是因为喜爱乾隆而传位给雍正的,但康熙能够有机会喜爱乾隆,是雍正运作的结果,毕竟如果再晚八个月,康熙就见不到乾隆了。
虽然是父(雍正)以子(乾隆)贵,但子(乾隆)才是最幸运的,两代人的恩宠都落到了他的头上。
二、康熙对乾隆的宠爱有多深?康熙共有35个儿子,97个孙子,但乾隆独享万千宠爱于一身,真是其他子孙想都不敢想的好。
圆明园牡丹台相见之后,12岁的弘历开始与祖父朝夕相处。
康熙住在畅春园,就把畅春园内的“澹宁堂”赏给弘历;康熙到避暑山庄避暑,自己住在“烟波致爽殿”,就让弘历住在离得非常近的“万壑松风”殿;回到紫禁城之后,康熙把弘历养育在毓庆宫,毓庆宫离康熙的寝宫乾清宫非常近。如此,祖孙可时常亲近,乾隆因此得以跟着康熙耳濡目染,学习统治权术。
紫禁城乾清宫
康熙带弘历去木兰围场打猎,康熙用火枪射倒一头熊,以为熊不能动了,就让弘历再射,没想到弘历刚上马,黑熊突然窜起跑到马前,非常危险,但弘历竟然从容镇定,康熙帝再次举枪击毙大熊。事后,康熙对自己妃子和太妃说:“这小子的命很贵重,比我福气好!”
胤禛请康熙到他在承德的赐园狮子园用膳,弘历随康熙同往,康熙特令召见乾隆生母,并称赞她是“有福之人”。乾隆生母是胤禛的侍妾,在雍亲王府地位低下,可见康熙此举非常有深意。
康熙还担心弘历在山上奔跑得过快会受伤,特意提醒要慢行;康熙还教育弘历要孝敬父母,要把猎物及时送给父母,同时教导弘历要勤勉好学。
紫禁城
弘历晚年回忆:“夙夜祗随圣祖,绨几(皇帝专用的几案)展书,则亲授章句;批章引见,则敬立座侧。至于传餐侍膳,曲承含饴,依膝之欢”。
康熙对弘历宠爱之深,可谓细致入微。康熙的功绩和举止言行也成了弘历一生的榜样。
三、乾隆以康熙为榜样,文治武功怎么样?康熙晚年施行仁政,地方吏治难免松弛乃至腐败,弊端丛生;雍正即位后严刑峻法,大刀阔斧地改革,破百年积弊;乾隆登基后效法康熙,改严政为宽政,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建树颇多。
乾隆最得意的功绩,莫过于认为自己有“十全武功”,因而自号“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乾隆还命宫廷画家绘制了一系列画作纪念“十全武功”,讲述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清 徐扬 绘制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
实事求是地说,乾隆的“十全”战役知名度远不及康熙平定三藩之役和收复台湾之战,甚至平缅甸、越南、尼泊尔还吃了败仗,但这些战争对稳固祖国边疆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乾隆时期,中央王朝直接控制的版图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
乾隆重视农业发展,奖励垦荒、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注重赈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故而乾隆时代经济鼎盛,超过了历代王朝水平。乾隆还组织编写《四库全书》,将学术文化研究推向顶峰,但同时大兴文字狱的罪过不可饶恕。
乾隆功成名就之后,为感恩祖父的恩情,专门把圆明园牡丹台内室、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殿改为纪恩堂并悬挂“纪恩堂”匾额,打造两方“纪恩堂”宝玺,分别存于两处,还亲题《纪恩堂记》讲述与康熙的祖孙之情。
乾隆以祖父为榜样,连执政时长都要效仿。继承皇位前,乾隆发愿希望像祖父一样在位长久,而当在位满六十年时,为表示对祖父的尊重,他又主动退位,传位给儿子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
乾隆效仿祖父最有名的当属“六巡江南”,可惜只学到了形式,却丢了内核。康熙微服私访是体察民情,而乾隆“南巡”六下江南,每次都大摆排场,兴师动众,奢靡之风越来越重,给所到之处的百姓带来深重的负担。
乾隆统治晚期,王朝的腐败已积重难返,由于清政府的固步自封,已悄悄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而且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百姓享受不到盛世的实质性成果,矛盾一触即发。
乾隆六十年起,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开始此起彼伏地爆发,四年之后的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走完了88年的生命历程,将棘手难题都留给了嘉庆皇帝。
乾隆皇帝戎装画像
康雍乾盛世,诞生了清朝最有作为的三个皇帝。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乾隆时期,王朝的疆域、经济、政治、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乾隆一生最得意的事,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康熙有知,也会为自己选对接班人的英明之举而自豪不已。
乾隆死后40年,清朝迅速衰落,这是康雍乾三帝都不愿看到的事,作为后人,或许不能全把这沉重的历史责任加在乾隆或嘉庆等某一人身上,但反观乾隆顺风顺水的一生,我们应当再次谨记那句古老的警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