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场角逐!雍正皇帝继位:篡位还是合法继承?揭秘真相!

雍正皇帝的继位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究竟是他通过合法的继承登上皇位,还是他在一场权力角逐中篡夺了皇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者和大众。为了揭开这个谜团,需要深入研究雍正皇帝的继位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并分析各方观点,以求得真相。

康熙帝在位之时,诸皇子为谋求太子之位,就已展开激烈争夺优秀候选人层出不穷。

待康熙驾崩,雍亲王胤祺被指定继承皇位,舆论众说纷纭,到底是合法继承还是篡权夺位?

权力场角逐!雍正皇帝继位:篡位还是合法继承?揭秘真相!合法继承说

九子夺嫡事件可谓历史上皇权交替中最为激烈的宫廷斗争剧。时间长、涉及众、波及广,导致康熙皇帝为此心力交瘁。

由于长期斗争积累的矛盾,宫廷内斗并不会因为皇权的递交结束,如若选人失当,势必引起内乱,乃至危及整个大清政权,对于这一点康熙帝是有深切认识的。

众多皇子中,有资历有能力的几个,除了被废掉的和被关押的,就属胤禛为人尚显大度。也有一定的政务处理经验,尤为关键的是,在大是大非上有独到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敢于碰硬。

铁腕正是解决乱局和危局并存这一疑 难杂症所最为需要的。至于公平与否,尚在其次,关键是压得住场面。

像胤祉这样的学者派头,也许脑子里充满理想主义,但在刀光剑影、杀机四伏的场面里,很不给力,搞不好就是政权硬着陆。

胤禩为了笼络人心,以仁义为旗号,做事回避矛盾,拿着别得罪人、少生事端当处事原则,动不动就让犯了错的官员放宽心跟往事干杯,置国家法度于不顾,让这样的好好先生当了皇帝,怎么能把控复杂多变的政局?

雍正能够在复杂的夺嫡斗争中避险自保且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游刃有余,显示出其对局势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行动力。

至于小团体小集团的问题,哪片林子下面没有小灌木丛呢?哪个阿哥周围没有自己的一股势力呢?

在别人都漂移了竞技的时候,他不疾不徐地以巡航模式生,活这份淡定就是力量。

以康帝的英明,自然清楚对于在人精与人渣并存的环境中,既能解决众多兄弟的争端又不至于将某些失势者一股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稳定王朝全局来说,胤禛是不二人选。

篡权夺位说

胤禛具有非凡的控制局面能力。

为了皇帝宝座,众皇子一番角逐,可谓处心积虑,谋的却不是大清发展,而是自己把持江山的权力。

康熙帝培养诸皇子可谓殚精竭虑,从文到武,从诗词书法到弯弓挥刀无一不授,本以为能培养出一支治国领军的生力军,不料酿出了几十年的争权夺利闹剧。

康熙帝自认为治国有方,只是在皇位继承上始终拎不清,甚至预感到等他死时必将出现诸皇子停尸争位的悲剧。

以至于在太子二次被废之后,“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再无心立储。

说到底,是放权不够,对权力的把持欲太强所致。

虽然早年政治清明、国家富强,但晚年已现疲态,国家与社会在多方面显露出问题。

此时,不能够顺应形势,将权力件及时传递,导致皇子之间心思不定,各聚势力,互相倾轧,内耗很大,对政局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对此是清楚的,可是口头说要指派一名 “坚固可托’之人继承皇位,却迟迟不做明确安排,这里面还是有些疑点的。

如果雍正非常适合,康熙帝完全没有必要一拖再拖, 而应早日提出,让局势在自己有生之年趋稳定,不致这边咽气那面内讧,出现他所担心的皇子兵戎相见的后果。

太子田发到再立,只有短的六个月时间,可见康熙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想速战进。并不希望打持久战。在这一背景下,仍置雍正于不顾的现实说明,雍正并非他的热门人选。

倒是十四子胤褆,从个人履历到所掌权力可见,是康熙最为信赖的人。

满族以武力立国,最重军事,任命胤德为抚远大将军统领满洲、蒙古和绿营兵十万余人,手握军权财权,担负着平定西部边疆的重任,且功勋卓著,继承皇位再合适不过。

况且,康熙将其派驻边疆坐镇西陲,一来丰富履历,二来远离宫廷喧嚣,所谓“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

当然,这种安排有一定风险, 人不在京城,一旦传位,会存在短时间无人接替的空档。不过,考虑到兵权在握,假如一旦有旁人擅自改变自己传位于十四子的意图,胤禵即可挥师返京,孰胜孰负一目了然。

反观胤禛在宣布上位后,下令关闭京城九门,急召胤禵火速回京,其属下年羹尧则屯守西安震慑西北,隔开胤禵与军队的直接联系。

雍正帝最终将胤禵控制并处终身监禁,都印证了胤禔是皇位争夺后期最热门最可能被康熙选定的接班人。

而胤祺正是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行动力和控制力,借助多年蓄积的力量,同时拉哄骗打并举,迅速布局稳定了阵脚,制造了难以改变的既成事实,将皇位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史为鉴

康熙英明一世, 胜仗不知打了多少。却在晚年对政局有控制不住的势头,甚至出现了生存焦虑。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权力能让人光芒四射,也使人如坐针毡、寝食难安。真是权力如虎,弄权若狐,狐假虎威,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如履薄冰。

雍正帝到底是依诏合法即位,还是篡权夺位,所谓的资料或遗失或遭涂改,已仅凭所知,并不能完全恢复当日发生的事实原貌,有些传闻, 也许有事实依据,而有些依据,来源也颇为可疑。

拿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来说,李世民射杀亲兄弟夺了老爸的权,后来却做了开明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政变夺权和天下大治的关系?

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将其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环境中评价?

这些都是不好回答的问题,答案也是不一而足, 事实的厘清和评价还是作为学术问题,留给专业的史家和学者来研究。

作为政治事件,九子夺嫡成既成事实,过分追究细枝末节意义并不很大。

无论是夺嫡,还是走正在正大光明圆后面藏上接班人的名单,体现的都是一个核心内容:权力交接困境。

如何实现权力的无缝交接,如何平稳地获得权力,是人们在这些历史事件中需要借鉴与吸收的,它们对现实乃至未来的价值,是非常大、非常有意义的。所谓的以史为鉴,就是这个意思。

拿太子制度来说,在中国长期沿袭,看似传承有序,实则太子势力极易与皇帝权力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太子的废立又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和实力,在彼此的实力消长中往往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广而言之,皇权传递如此,官员权力同样如此。

如何完善官员的选拔任用机制,如何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大程度地避免纷争、减少内耗,让权力科学传递、在可控的范畴内有效使用,更需要加以重视,从中借鉴,甚至举一反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