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项羽作为楚国霸主,实力雄厚,却最终败给了刘邦。究其原因,除了双方兵力、战略的巧妙运用外,更重要的是领导者的智谋和决策。刘邦善于团结众人,制定策略,灵活应对战局变化,而项羽则骄横跋扈,无视众人意见,导致其失去了战局的主动权。成功与失败之间,关键就在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战略决策。
这里讲到的项羽,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像现在一些戏剧里面,还流传着霸王举鼎和霸王别姬。就这样的传奇的人物,为啥胜不过刘邦?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一下。祝大家生活愉快!
战无不胜,年轻气盛。这里可以说项羽,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人。
虽然有自信,但是自信过头,可不是一件好事。就会慢慢转变成自负,狂妄自大。传言小时候项羽,对读书写字文学一类。一直是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厌恶,其叔父教其读书写字。他却想去练舞练剑,项羽却很理直气壮的说,读书写字就是用来写字。习武练剑却能保身杀敌。
项梁还教项羽兵法,但是项羽却只习得皮毛。古代打仗讲究气势,作为将军来说,项羽绝对是勇冠三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在对秦战争中,项羽屡战屡胜,让他自信心膨胀,感觉天下无人能敌。

这一点可以看出,项羽文学功底不行。靠的大多是自身的力气,不善于玩心计。
错失良机,放走祸患。想必大家都知道《鸿门宴》。项羽其实可以杀掉刘邦,但是他们之前称兄道弟,项羽是一个极重情义之人。他感觉这趁人之危,杀掉刘邦。是一件非常不仗义的事情,他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杀掉敌人,才能更好体现出他的英勇。使用计谋,使之取胜。他感觉胜之不武,是小人采用的办法。堂堂男子汉,岂能做小人?故而错失良机,放走大患。而刘邦也借此机会,逃出项羽管辖领地,回到其大本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但其太过死板。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情商太低,致使失败的原因之一。
重武轻文,逼走大才。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军士谋才韩信。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投向刘邦,而是听闻项羽大仁大义。一路所向披靡,连破秦军十几个城,他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收拾行李,马不停骑,直奔项羽这来。报名参军,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他来之前一切的幻想,都被项羽无情的打破。因为其在军营地位低,其实就是个后勤。好几次战事都擅自插嘴,使项羽非常恼怒,好几次都想命人将其拿下。并且大声斥责,这使得韩信心里面非常恨,致使其趁夜逃跑。转投刘邦的汉军。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为人非常狂妄自大,重武轻文。自己决定的事,不喜欢别人插嘴。也不喜欢听见别人,否定自己已经决定的事情。轻视他人,不擅使用谋士。
做事风风火火,性格暴躁,对待敌人极其残忍。项羽每次攻破一个城池,都会下令手下。将其杀之殆尽,哪怕是那些已经投降的秦兵。照杀不误,对秦人非常痛恨,杀人屠城。那已经是他的经常事了,其采用的方法,跟秦国的杀神白起有的一拼。以杀止杀,这导致他以后,攻城非常不利,使得后面那些城,哪怕是死也不投降。投降也会被杀掉,还不如不投。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其主要性格,非常暴躁。也可以说是,因其小时候被灌输的思想, 所造成的结果。有勇无谋,可以说没有治理国家的头脑。
亲力亲为,不知道善用人才。项羽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但是其叔父临终前,却把项羽嘱咐给范增,希望项羽能听范增的话,多采用他人的建议。项羽虽然尊称范增为亚父,但也是表面功夫,因为很多事情项羽决定了,都被范增否决了。这使得项羽心中对范增有很大的意见, 这也使得项羽对范增有很大猜疑。
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采用了陈平的计谋。成功的离间了,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关系。后项羽猜忌,范增愤怒辞官归里,可惜没有回到家乡就病死途中。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不喜欢听从他人意见,喜欢霸道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
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
上面就是我大致分析出的答案,项羽虽力大无穷。但其头脑不善于采用他人,喜欢一意孤行。虽然重义气,但是他却不知道变通。
本篇文章有伯乐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