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存在着一位被誉为“承上启下”的皇帝,他的名字叫做汉文帝。作为西汉时期的一代明君,汉文帝不仅继承了前任皇帝的政治遗风,还在政治治理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智慧。从一个纨绔子弟到一代明君的转变,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和政绩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说起刘启,可能一些人还不太知道,相比于西汉的文帝和武帝,估计他在历史上存在感比较低吧,但他的也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继承和发展父亲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成功削藩,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维护了大汉的统一。但他在登上皇位之前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
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刘恒与窦太后的儿子,刘启本是刘恒的第五子,但是刘恒的前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死,于是他就成了长子,刘恒即位后,在刘启9岁那年,便被立为太子。而刘启在整个青年时期,可以说在登基之前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该有的臭毛病、坏习惯一个不少,而且有时手段还比较残忍。
当时刘启还是太子,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这个人本就轻佻、剽悍又很骄矜,与刘启在一起下棋时,两人起了争执,结果刘启就拿起棋盘砸了过去,谁知竟然把刘贤砸死了,可见当时的刘启脾气是多大,力道有多残忍。文帝见状就给刘濞赔礼道歉,但刘濞不敢向文帝追究责任,只好作罢,但从此刘濞就对刘启怀恨在心。文帝见刘启如此不成器,纨绔至极,就经常的训斥他,但刘启并不听,说再多也没用,文帝对此非常的失望。
02 登基为帝,诛杀功臣,最终平定藩王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浪子真有回头的一天啊,后来的刘启变得端正稳重,尽心国事了。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32岁的刘启即位即汉景帝。
当时的西汉看起来经济繁荣,百姓安乐,但是实际上还潜伏着很多的危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藩国的势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了皇权的集中,刘启上台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晁错是个非常有见识、博学多才的人,景帝把晁错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而他也听取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而刘濞本就对景帝怀恨在心,这些年也一直在积蓄力量,晁错就主张先拿刘濞开刀,但是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于是景帝就先从楚王、赵王和胶西王开始削削减封地,又削夺了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两个郡,这个给了刘濞起兵反叛的好借口,于是刘濞联合了7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起兵了,史称“七国之乱”。
这就给了与晁错有过节的人机会,大臣袁盎趁机向景帝建议杀掉晁错以平息叛乱,本来景帝就慌了,于是就采取了袁盎的建议,诛杀了晁错。但是这场战乱并没有被平息,诸侯王们根本不买账,此时景帝便知道了自己被蛊惑了,不应该杀掉晁错,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上,不再妥协,出兵迎战。他派出智勇过人的周亚夫,率领着36位将军,讨伐吴楚等7国叛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仅仅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击溃了叛军,平定了“七国之乱”。随后景帝将权力集中收归中央,而当时的诸侯王就成了只能享受租税的贵族阶级。这藩国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03宽容文化,兼容并蓄在政治上,景帝还是采取了他父亲的一些做法。但是在思想文化上,不再只推崇黄老之学,禁锢儒学的发展。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百家争鸣的局面重新出现,儒学也得到了长远的而发展,这位后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重崩逝,在位16年,终年48岁。
结语虽然少年纨绔残忍,但当上皇帝后,在位16年的他也是实施了许多的为西汉发展更进一步的措施,削藩国,发展思想文化,为汉武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他基因里的流氓血腥,一点儿也不比他的先祖少。但他也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仰,与父亲一起开创的“文景之治”也被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