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惨遭遇:“为什么有才华的人总是混的那么惨?”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人或许注定要经历悲惨遭遇,就如同著名诗人杜甫一样。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誉为"诗圣",然而却饱受贫困和流亡之苦。这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有才华的人总是混的那么惨?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是社会的规律,但无论如何,这种悲剧的发生都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杜甫是唐诗双子星之一(另外一个是李白),许多人甚至认为他是诗歌第一人,毕竟“诗圣”的名号不是随便给的。

但是,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他的一生其实很悲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那么,有才华如杜甫,其一生为何这么惨呢?他的人生轨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杜甫的悲惨遭遇:“为什么有才华的人总是混的那么惨?”个人在时代面前是十分渺小的

杜甫并不像李白,他是有想走科举这条路的。而且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公元735年,杜甫24岁(虚岁),第一次参加洛阳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落第就落第吧,年轻的杜甫并不当回事,继续自己的漫游生活。

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36岁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很不幸,这次他碰到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搞了一场“野无余贤”的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都落选了,杜甫自然不能幸免。

后来,杜甫终于等到了机会。公元751年,当时唐玄宗沉迷长生不老之术,在道士的忽悠之下,找到了一本《妙宝真符》。然后在长安南郊举行大型的祭奠活动。

杜甫此时送上《三大礼赋》(歌功颂德的文章),可谓马屁拍对了,因此玄宗皇帝大为高兴。让宰相给他出题测试才学,准备用他。但很不幸,这次的主考官仍然是李林甫,杜甫仍然没有得到官职。

755年,杜甫几经周转,好不容易得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的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但很不幸的是,还不到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于是,这个官又丢了。

从上面杜甫前期主要履历来看,除了第一次是因为没考上,其他的几次,都是外部因素造成杜甫无法走仕途这条路的。

孔子说了“时也,命也”。在时代面前,个人渺小如蝼蚁。有时候甚至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而杜甫很不幸碰上了一个乱世。

因为碰上一个乱世,国破家亡,多少人在这场动乱中丧生,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从战乱前的5200多万到战乱后的1700多万,足足少了三分之二。杜甫在战火中辗转流离,几度差点饿死。

因为碰上一个奸臣当道的时代,他无法走传统科举取士的路子,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也许他的一生便顺当许多。至少,不至于这么悲惨。

正确认识自己很有必要

杜甫理想远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他想要做匡扶社稷的大人物,这和李白不谋而合。实际上,这也是多数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但问题是,杜甫适合走官场这条路吗?

换句话说,杜甫在诗歌上是个天才,但在政治上也是人才吗?

很不幸,不是的。

公元757年,杜甫好不容易从被羁押一年的长安逃出,在凤翔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为 左拾遗,就是给皇帝提建议的官。还没半个月呢,杜甫就碰上了一件大事。

当时的宰相房琯主动请缨率兵去对抗安史叛军。房琯是个读书人,哪里懂得带兵打仗,盲目地模仿春秋战国时候战车作战的方法:用了两千乘的战车,用牛拉着,夹杂在步兵和骑兵之间,向敌人进攻,安史叛军也不是吃素的,用火攻两下就把他收拾了,唐军大败。而且连败两场。

说明房琯这个人是个纸上谈兵之辈,但是唐肃宗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没有处理他。

为什么呢?因为房琯是玄宗朝的旧臣,又是当时的名士,唐肃宗新登帝位,立足未稳,因此他需要房琯这样的人来拉拢人心,让更多的人来投奔他。

房琯见皇帝没处理他,本身个性又比较孤傲,因此渐渐放纵起来,后来就开始纵容自己的琴师董庭兰收受贿赂。于是房琯遭到了政敌的弹劾,这下唐肃宗坐不住了,刚好此时他的羽翼已经丰满,非罢了房琯的宰相不可。

表面上看,这是肃宗和房琯的矛盾,但背后这其实是肃宗党和玄宗党的矛盾。罢房琯,除了房琯自己作死之外,另外一个就是肃清玄宗党的势力。

这时候,杜甫给皇帝上书了。杜甫是左拾遗,又是房琯的布衣之交(两人布衣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给皇帝上书合情合理。

但是,他给皇帝提了什么建议呢?

史书上是这么说的:罪细,不宜免大臣。

意思说,这是董庭兰收受贿赂,又不是房琯收受贿赂,不用小题大做,罢房琯的官。

可是肃宗难道是因为这件事就要罢房琯的吗?不是的。前面房琯吃败战的事估计还在他心里窝着呢,现在又来这一遭。还有,打击房琯,这叫敲山震虎,让玄宗旧党小心点。

但杜甫完全不懂政治,就撞到枪口上了。于是肃宗大怒,要处理杜甫。好在有人从中帮助,杜甫才幸免于难。

本来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杜甫在作死的路上又往前踏了一步。

杜甫给皇帝上了折子。在这个奏折里他先把房琯夸了一通,说房琯本来就是做大臣的料,皇上你果然顺应民意,让他做了宰相。

在肃宗看来,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看走眼让房琯这样的草包做了宰相,现在恨不得宰了他方解心头之恨,奈何处理不了。心里一股火无处发泄,非常不爽。可是你现在居然说我顺应民意?我顺应个鬼!你是来嘲笑我眼瞎吗?

杜甫在奏折里还继续为房琯辩解:我看到房琯功名未就,就受到挫折,因此看到陛下小题大做要处理房琯,所以冒死上书为他辩解.....

杜甫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皇帝小题大做。

这么一个人老在眼前晃,老这么较真跟你叨叨,估计许多做领导的心里都烦,但你又不能说他不对,人家是给你提建议的嘛。怎么办呢?那就给他放长假,让他回家呆着去好了。

从以上的事实可知,杜甫其实是不适合做官的。他太天真了,以为做官和做诗一样较真,但政治是很复杂的,甚至是血雨腥风的,在政治上天真,会死的很惨。

杜甫后来颠沛流离,还是一心想要回长安,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不要说他因为战乱回不去,就算回去。皇帝也不会用他。因为他不懂政治,不会做官。毕竟八品的左拾遗都当不好,皇帝又如何让你做宰相呢?又如何安邦治国呢?

杜甫的才学,是艺术范畴的才学,不是政治上的,可惜他一辈子都没能正确认识自己,这是他人生悲剧的一大根源。

杜甫不善谋生,不会经营自己

杜甫是诗歌上的天才,但是谋生能力是十分弱的。除了青少年时期因为有家里人罩着,过了一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之外。自己独立谋生之后,几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安史之乱期间,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惨,甚至到了死亡边缘。

759年,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战乱物价飞涨,实在活不下去),然后开始逃荒之旅。

他先去了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这个地方,他没什么人可以依靠。因此很快因为没饭吃没地方住呆不下去了。然后又往北逃到同谷(今甘肃成县),这个地方更惨,经济比秦州还差,杜甫住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庄里,在这里,杜甫可谓走到了人生低谷,已经饿到快死的地步。

杜甫在这里吃的是橡树的籽,大冬天白雪漫天,他拿着一个铲子到野外找可充饥的野生山芋的苗,可是雪这么大,哪里找得到呢?穿的又少,破裤子连膝盖以下都遮不住....

非常悲惨。没办法,杜甫又开始逃荒,这次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

在这里,他因为有严武高适等好友的照顾,过了几年舒坦日子。但是,等这些朋友不幸病逝之后,杜甫又开始漂泊的日子。这次,是在水上漂泊,但是,他再也没能找到可以依靠的朋友,也再也回不到心心念念的洛阳和长安。

770年,杜甫客死异乡。

杜甫的后半生,基本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这固然和当时国内战火连天的时代因素有关,但是杜甫不会谋生不善经营自己也是莫大的原因。

毕竟,靠朋友救济,又能靠多久呢?官当不成,也懒得当,后面好容易在夔州找了个管理国家公田的职务,待遇还不错,又呆不下去(当时还是想着回洛阳),因为认不清现实,认不清自己,最后导致了壮志难酬、客死他乡的悲剧。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