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王安石因求亲被拒,心有不甘,于是前去求助相士。据说,当时的相士苏小妹看相后预测,王安石将会生一个命短的儿子。这一消息让王安石心神不宁,而后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预言。这段轶事成为了宋代社会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苏洵一家是北宋时期极负盛名的文人,虽然在政治仕途上坎坷多舛,但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都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这父子三人就占了三个,放到哪个时代,都是举世无双的成就。
传闻苏洵还有一个女儿,才华不输另外两个儿子,她的故事轶闻在民间也是口口相传。
民间小说中,还记录了“苏小妹三难新郎倌”的一些有趣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人物。
她的才华传到了北宋王荆公耳中后,便想要替自己的儿子向苏洵提亲。
面对一代才子,苏小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苏小妹从小机灵聪慧,在父亲苏洵和哥哥的教育和家中深厚的文学氛围的熏陶下,更是才识过人,在七八岁时,便能够写出辞致雅赡的诗句。
有一天晚上,苏洵闲来无事,在院子里闲逛。
看着天上的满月,此刻微风拂面,美好的场景在他心中泛起了波澜。
苏洵立马来了兴致,二话不说回到屋里,快步走到书房,不敢有一丝怠慢,生怕让这灵感偷偷“溜走”。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苏洵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不仅是他的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到书房后,苏洵马上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下前四句诗,随后因有客人来访而中断。
虽然苏洵很想再好好琢磨后四句诗,但客人来了,礼节不能少,便依依不舍放下笔,出门迎接客人。
此时,苏小妹也被这一晚的良辰美景所触动。
从外头回来,看到书房的烛火亮着,苏小妹心生好奇,走近一看,却发现无人。
正当苏小妹准备转身离去时,一转头恰好瞥见书桌上有一张写着字的纸。
走到书桌前,发现是父亲写的诗。
这四句诗有云有枝芽有明月,从纸上透出一股清幽雅致的意境,完全符合她此时的心境。
苏小妹看完心中大喜,想起今夜美景,毫不犹豫提起笔写下了后四句诗。
这后四句有蝶有香风有梅花,对仗工整,意境恬淡闲适,又不失文采,可谓是妙笔生花。
写完,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等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书房后,发现纸上多了四句诗。
苏洵揉揉眼,还以为是自己恍惚了,定睛一看,发现是女儿苏小妹的字迹。
便拿起这张便笺纸,借着烛火,细细端详,慢慢品味。
沉默了许久的苏洵,突然间不由己地发出感叹:“实在是妙!”
暗自可惜苏小妹是个女孩,不然定能有大成就,兴许“唐宋八大家”能再添一位!
只可惜,那时的女性地位仍远远低于男性的地位。
不过在苏家,并没有重男轻女的强烈思想。
父亲和哥哥对她都很包容、疼爱。
苏家家庭氛围欢快融洽,苏小妹和哥哥们也经常互开玩笑,她和哥哥苏轼的有趣欢乐的日常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妹妹苏小妹和苏东坡两人一见面,就开始打趣。苏小妹看着哥哥一嘴胡渣,就开始数落起他——“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东坡不甘示弱,说苏小妹额头过凸,调侃苏小妹“未出庭前,额头先到画堂前面”,惹得苏小妹那叫一个啼笑皆非……
这对文采斐然的兄妹,写诗相调侃,即兴发挥,乐在其中,可谓是妙趣横生。
民间都说苏家有一小女,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而这,也传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耳中。
正在为儿子的婚事操心的王安石,迫不及待想见见这位神秘聪慧的女子。
苏洵与王安石的恩怨于是,王安石就找到了苏小妹的父亲苏洵。
虽然王安石和苏洵都是北宋的著名人物,但其实两人关系并不亲密。
但要是说两人关系不合,那倒也算不上。
所以,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宋朝时期,苏洵编纂的《辨奸论》在士大夫之间流传,给王安石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令人奇怪的是,苏洵在编写此书之前,并没有和王安石密切交往过,为何却编出这本书来“抹黑”王安石呢?
王安石也摸不着头脑,他认为自己跟苏洵无冤无仇,却无缘无故被套上这样的罪名,自然心中不爽。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
身任重职的王安石时刻警醒自己要冷静理智,这样的事情并不足以让他轻易采取行动。
实际上,苏洵对王安石存在意见,主要是因为一些民间关于王安石的言论和传闻。
听闻后,苏洵便不假思索地认为王安石是个奇异之人。
没有亲自与王安石交往过,就写出《辨奸论》,只能说苏洵实在是太过于独断专行了。
好在,王安石并没有太看重这件事。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看来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虽然王安石和苏洵在《辨奸论》上产生了摩擦,但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意气用事。
在得知苏洵有一个才女后,仍然不计前嫌地找到了苏洵,希望能与之结秦晋之好。
王安石提亲遭婉拒这天,王安石盛款邀请苏洵来到相府中。
虽然苏洵对王安石还存在成见,但鉴于王荆公的官位大,他也只好整理好着装,前往王荆公相府。
两人交谈过程中,发现彼此还算投机,待交谈的氛围融洽起来后,王安石也毫不避讳,直奔主题说道:“我有个儿子,名叫王雱,从小聪明伶俐,读书一遍,便能全文背诵出。”
王安石所言不虚,他的儿子王雱确实从小就机灵聪慧。
而且,王雱小时候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位客人来拜访王安石,送来了一头獐和一头鹿。
小王雱看着关在笼子里的两只动物,心生喜爱,直勾勾地盯着,迟迟不肯离去。
客人看见这小孩,便想出个问题考考他。
于是就问王雱:“你知道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吗?”
那时的王雱尚且年幼,哪里见过獐和鹿这两种动物,客人这问题不就是在刻意为难王雱吗?
那他要怎么才能答对呢?
王雱思索了一会儿,便回答道:“在獐旁边的是鹿,在鹿旁边的是獐。”
客人一听,很是惊讶,随后摸了摸王雱的头,向王安石夸赞他,这孩子将来必能成才!
苏洵也早就听说了王安石儿子的事迹,也看出了王安石求亲的意图,不禁心生爱才之心。
说完后,王安石命童子拿出王雱的文卷,希望苏洵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指点一二。
苏洵收好文卷后,便向王安石告辞,连忙赶回家。
回到家后,苏洵特意打开文卷仔细斟酌,发现王安石的儿子果然文采斐然,不失为一个才子,而且他的父亲又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对他自然是很满意。
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苏洵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即使是对王雱很满意,但苏洵还是想问问女儿苏小妹的意愿。
苏洵便把文卷拿给苏小妹,说自己现在有要事要忙,让她帮忙批阅一下这些文章。
对此,苏小妹并未怀疑,而是欣然答应。
不过,最后给出的评语却让父亲苏洵大跌眼镜!
苏小妹从头批阅完后,评价道“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长久之器”,她认为这位学生虽然有才,但很快就会江郎才尽。
而且,这文字中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忧郁的心情对身心不利,必然也不是个长寿的人。
得知苏小妹的评价后,苏洵看着文卷上的评语,愁眉不展,他尊重女儿的看法,但是他要怎么跟王安石交待?
他修改了评语的内容,将这些文卷带到王安石相府中,交给了堂候官。
堂候官也按照王安石的吩咐问苏洵,家中小女是否已有许配的对象。
苏洵听后,连忙答道:“能与相府结成亲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只是小女相貌丑陋,恐怕不是最好的人选。”
王安石虽对此抱有怀疑,但苏东坡对苏小妹的调侃被传到了民间,有手下听说这个苏小妹额凸眼凹,听闻后,便相信了,不再提这桩亲事。
苏小妹另嫁他人看文卷就可以窥见很多细节,聪慧如她,那么这位奇女子最后选择了谁呢?
话说,苏小妹富有才华,身边也有不少慕名追求者。
苏洵想起苏小妹批阅文卷的事情,决定用这样的方式,让苏小妹自己选一位中意的夫君。
苏小妹“淘汰”了无数的文章,直到看到秦观的文章,她才停了下来。
她把后面的文卷都搁在一旁,反复品味秦观的文章,最后写下“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的批语。
秦观得知苏小妹有意于己,心中大喜,特意着装打扮前往苏家提亲。
两人在府中相遇,这一见面更是相见恨晚。
秦观万万没有想到,苏小妹不仅不是传闻中的相貌丑陋之人,反而是位清丽佳人。
这样有才识,明事理的女子能够选择自己,秦观暗自感叹自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最后,苏小妹希望秦观先去考取功名,自己在府中等他金榜题名后再成亲。
苏小妹的眼光独到,秦观一举夺魁。
之后两人正式成亲,还发生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到了洞房花烛夜,苏小妹却将房门紧闭,秦观对此困惑不已。
直到丫鬟拿出三道题目,表示,只有秦观答对这三道,才可以进去。
第一道题是“化缘道人”。
秦观一眼看中题意,马上做出了回答。
第二道题,苏小妹给出四句诗,要求写出诗句中对应的古人。
这对秦观来说,丝毫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就顺利作答。
第三道题是对出“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下联,这可难住了秦观。
秦观反复踱步,自己还做出了“推窗”的动作,试图找到灵感。
只可惜,他迟迟想不到最完美的下联。
这时,苏东坡看到这一幕,有心撮合两人,便捡了块石子扔向旁边的水缸中。
“咚”的一声一下点醒了秦观,他灵光一闪,在纸上写下了“投石冲破水底天”。
丫鬟将这些答案从门缝里塞入,拿到三个答案的苏小妹,看完后喜笑颜开,打开了房门。
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妹想找的另一半是能与自己情投意合,有共同爱好的人,所以她才会在后来选择了秦观。
身为封建时代的女子,苏小妹有独立的思想和灵魂,这一点难能可贵。
更有趣的是,苏小妹竟然一语成谶。
在她说出王安石之子会早逝的话语后,竟然真的应验了,王雱果然如她所说在三十三岁时死于“心疾”。
苏小妹的才识过人,看人的眼光也很准。
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这样一个人物无论是在出现在现实中还是在民间故事中,都意味当时社会上女权的觉醒。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同频共振之人,苏小妹很幸运,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秦观,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参考文献:《苏小妹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王晓南
《苏洵与王安石思想异同论》徐文明
《从“苏小妹三难新郎”谈启发式教学》刘资焱
《关于“苏小妹”的民间形象探讨》郑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