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曾是一个底层学渣,被人嘲笑、被人鄙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奋斗,逐渐走上了逆袭之路。他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挑战自我,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不懈,就能逆袭成功,改变命运。
暑假到了,许多家长圈养在学校中的“神兽”也纷纷回家了。和“神兽们”一同回来的,还有他们的期末考试卷子。
今天,就有一个家长和我吐槽说:“你看我家儿子,这一次又是倒数,这学习成绩上不去,那可怎么办啊?”
我想,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担忧:孩子学习上不去,将来肯定没出息。
不过,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却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渣也能逆风翻盘。
出身草根的刘备
《三国演义》中,最为作者罗贯中所推崇的枭雄就属刘备了。
他出身草根,毫无背景,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可谓励志人生的典范。
但当你翻开真正的历史就会发现,刘备小时候可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学渣少年。
刘备,字玄德,是涿郡涿县人(今河北省涿州市)。据说,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因此被人称作“刘皇叔”。
可这个“皇”,可就离当时的皇室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因为他的先祖刘胜喜好酒色,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又处处开枝散叶。
也许有一些在当时有封地封号,可传到刘备这一代,也与平民无异了。除了自己带着的一点皇室血统,根本就在无特权可言。
刘备的人生,更为曲折。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长大,亲靠贩履织席维持生计,小小的刘备也要推着大板车去城里卖草鞋补贴家用。
但是刘备的母亲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孩子作为刘氏皇家后代不能就这样草草一生便东拼西凑,排除万难,将他送至原九江太守卢植门下受教,希望他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卢植,字子干。与刘备是老乡,也是涿郡涿县人,历任九江、庐江太守。
在刘备求学之时,他虽然还没有入朝为官,却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儒。
魏晋崇尚名士推举,如果刘备能够顺利在卢植门下毕业,那未来前途定然不可限量。
可是刘备被送入卢植门下,又做了什么呢?
他并没有像普通的寒门学子一样珍惜读书的机会,反而交了一个“狐朋狗友”公孙瓒,和他每日骑马遛狗,看歌舞表演,玩乐。
在其他学生刻苦用功的时候,刘备却逃课逃学;在其他学生不断进步的时候,刘备却总是考不及格。
可能他忘了他的钱是母亲亲手织的一张一张席子换来的,是他的叔父碍于亲情特别捐助的。
这样一名差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被卢植看不起,甚至在后来都想不认可刘备是自己的学生,但谁又知道学渣也可以逆袭呢?
逆风翻盘的人生刘备虽然学习上不太刻苦,却心怀大志。
他不甘心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幼年时就曾豪言万丈,要乘“羽葆盖车”建立一番伟业。
他学了两年后回了家,刚好遇到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朝廷兵少将寡,便下了一个诏书:
鼓励各地方自己招兵买马,对抗黄巾军,朝廷将以军功进行封赏。
刘备一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便也张贴了自己的招兵公告:各位有识之士,如有意愿,请到涿县大槐树找我。
刘备的确有两把刷子,知识不行,人品来凑。
他的侠气,仁义,和宽厚吸引了一大批小粉丝,一些人投奔刘备而来。
在这一过程中,他也认识了自己一生中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
两人常常护在刘备左右,为其英勇杀敌,积累军功。
而刘备读书时候的“狐朋狗友”公孙瓒,也成为他日后重要的贵人。
在后来刘备投军之时,就是公孙瓒一次又一次地帮助自己这个小兄弟,刘备也是借此开始发家。
并最终做了三国之一——蜀国的君主。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刘备就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藐视学渣,学渣也能开花。
学习的确很重要,但是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人品、道德、情商和能力。
这些都是比学习更为重要的东西。
你的人品,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
你的道德,决定了你能走上的正路;
你的情商,决定了你能得到的支持;
你的能力,决定了你能够到的顶点。
所以当你看着旁边那个怎么也学不进去的孩子的时候,别太着急了。
静下心想一想,他是否拥有其他的优点,千万不要因为脾气,将他其他的优点都掐掉了。
这样,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