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内外暗流涌动:吕禄交出兵权,吕产孤军奋战,政变内幕曝光!

未央宫内外暗流涌动,历经波折的吕禄终于交出了兵权,而吕产却孤军奋战,力图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就在政变的风波中,内幕被曝光,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更加扑朔迷离的阴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平阳侯曹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窃听到了才从齐国出使回来的郎中令贾寿向吕产汇报工作,敦促吕产赶紧进入皇宫作乱。曹窋不敢耽搁,赶紧去见周勃、陈平,通报这个十万火急的最新情报。当然我们很难看懂,吕产即便第一时间冲进皇宫,到底能有什么作为呢?

先让我们搁置疑点,继续沿着《资治通鉴》的叙事脉络看下去。

持节矫内

当周勃、陈平从曹窋那里更新了情报,知道必须要和吕产抢时间、拼速度之后,忽然开始为难了: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眼看着火烧眉毛了,却只能干着急。只有控制了南北军,尤其是实力最强的北军,才有胜算。但是,周勃一伙人没有符节,相当于没有通行证,任你是太尉也好,丞相也罢,连军营的大门都进不去。

未央宫内外暗流涌动:吕禄交出兵权,吕产孤军奋战,政变内幕曝光!

但没关系,大家在情急之下想到了一个人:襄平侯纪通。

纪通是一个新出场的人物,他和曹窋一样,政治利益不是打来的,而是沾了父亲的光。但不同的是,曹窋是二代侯爵,爵位是继承来的,纪通却是一代侯爵,爵位是刘邦封的。《史记》有记载,纪通的父亲名叫纪成,曾经追随刘邦平定三秦,后来战死沙场。刘邦为了表彰纪成的功勋,封纪成之子纪通为襄平侯。

因为父亲死于国事,没机会在天下平定之后分蛋糕,所以蛋糕直接分给儿子的情况,在刘邦时代一共有3次:郦食其被齐国烹杀,周苛痛骂项羽而死,这都是前文交代过的,所以郦食其之子郦疥受封高梁侯,周苛之子周成受封高景侯,再有就是纪成之子纪通受封襄平侯了。这样一看,纪通和周勃、陈平、曹窋等人立场一致,自然就很容易进退与共。

纪通当时的职务,恰好就是符节管理员,于是纪通亲自持节,相当于拿着通行证,把周勃带进了北军军营。

全军左袒

另一条线也在同时进行着:郦寄和一位名叫刘揭的官员劝说吕禄,说皇帝派太尉周勃接管北军,要吕禄赶紧返回封国,事已至此,吕禄最好交出兵权,辞职回国,不然就会大祸临头。

这番话实在匪夷所思,小皇帝怎么会有这样的决断力,又怎么可能越过吕产、吕禄直接处理朝廷大事呢?但吕禄就是这么信任郦寄,一点都没有怀疑,把上将军的大印交给刘揭,就这样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约在吕禄看来,只要自己激流勇退,从此就可以岁月静好——“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但他不知道,到了这一步,明哲已经不能保身了。

当周勃进入北军军营的时候,吕禄已经不在了,印信留给周勃自取。周勃当即号令全军:“效忠吕氏的,袒露右臂;效忠刘氏的,袒露左臂。”所有军人必须站队,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场面:“军中皆左袒”,清一色效忠刘氏政权,还创造了“左袒”这个典故。

按说这种站队表态的事情,如果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结果一定不一样。即便“左袒”票数多,“右袒”票数少,但怎么都不可能“右袒”票数为零。然而在政治斗争的高压之下,即便双方的支持率是五五开,只要当场集体表决,手握生杀大权的人又表露出了哪怕一点点的倾向性,就不难达到“军中皆左袒”的戏剧性效果。

每个人想的是:自己如果沦为少数派,就是死路一条。所以策略就很简单:心里支持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猜准多数派的意见。这种猜测毫无任何难度可言,一看素来统率全军的吕禄不见了,平时见不着人的周勃站在了吕禄的位置上,这还用说么?即便还有脑筋迟钝的人,但只要有人率先左袒,这种传染性就会收到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果。

司马光是很相信全军将士的真诚的,他曾经在吕禄庙前写诗怀古:“赤帝祚四百,徒然诸吕谋。出游逢友卖,未返见家收。弊冢昔无记,遗祠今幸留。士心俱左袒,何怨曲周侯。”(《吕禄庙》)

诗的大意是说,刘邦打下了400年江山基业,这是天注定,诸吕就算费尽心机也动摇不得。虽然从表面上,吕禄错在太相信朋友,被郦寄坑惨了,而决定胜负的关键是:诸吕不得人心,人心全在刘氏身上,郦寄只不过是这股大势里可有可无的一个助力而已。

严防吕产

司马光的看法是对是错,大可以见仁见智。回到历史现场,当“军中皆左袒”的场面出现,周勃就算是把北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了。但这个时候,南军还在诸吕手里,不可不防。右丞相陈平召来朱虚侯刘章协助周勃,周勃调兵遣将,派刘章监守北军军门,派曹窋通报卫尉,不能让吕产进入未央宫门。

卫尉本是秦官,汉承秦制,卫尉负责守备皇宫大门。皇宫内外有两套警卫部队,里面的算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归郎中令管,外面的算是门岗和巡逻队,归卫尉管。《汉旧仪》有记载:“殿外门舍属卫尉,殿内门舍属光禄勋。”光禄勋就是郎中令,是在汉武帝时代改名为光禄勋的。

当时汉朝有长乐宫和未央宫两宫,各设一名卫尉。皇帝就在未央宫内,吕产要想入宫作乱,首先就要通过未央宫卫尉这道外圈防线,再突破郎中令的内圈防线。郎中令贾寿是吕产的死党,当时担任未央宫卫尉的人虽然没有记载,但从制度安排上看,卫尉掌管的这支武装属于南军系统,应该都是吕产的人。

还有一个细节需要交代,那就是汉朝皇帝的贴身侍卫,也就是归郎中令管的郎官们,很多都是高干子弟,还有一些被各种渠道推荐出来的年轻人。皇帝安排他们做侍卫,并不指望他们真能起到保驾的作用,而是拿他们当助手,发现有好苗子就提拔当官。

这种制度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对青年才俊称“郎”,不论他有没有真的做过郎官。三国年间的周瑜被称为周郎,源头就在这里。

追溯到刘邦时代,前文讲过,当大儒叔孙通因为制定朝仪,让刘邦龙颜大悦,叔孙通就趁热打铁,推荐自己的弟子,这些弟子们通通被刘邦封为郎官。要知道叔孙通的弟子都是儒生,搞繁文缛节在行,可没有真刀真枪给皇帝保驾护航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管用的第一重皇宫警备部队其实是卫尉部队。从官名上看,郎中令是“令”,和司马迁做过的太史令是一类,而卫尉是“尉”,和周勃的“太尉”是一类,这才是纯粹的武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卫尉属于南军系统,归吕产管,不归吕禄管,当周勃接替吕禄掌管北军之后,并没有调动南军的权力,那么曹通报卫尉严防吕产进宫,怎么可能做到呢?

刘泽之子

所以我们还是很有必要追问一句:当时担任卫尉的到底是谁呢?

史料虽然没有留下明确记载,但大胆推断一下的话,他最有可能是琅邪王刘泽之子。

刘泽在前文已经有过多次出场了,他是刘邦的远亲,又是吕嬃的女婿,追随刘邦打天下,凭军功受封营陵侯。后来诸吕封王,吕后为了做一个公允的姿态,将齐国的琅邪郡切割出来,封刘泽为琅邪王。


齐王刘襄起兵,和刘泽有了一番智斗,刘泽提出亲赴长安帮刘襄运作帝位,这才从刘襄的软禁当中脱身。就是这位刘泽,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当中还被记载了一项特权:“世为卫尉。”也就是说,卫尉这个职务,世世代代都由刘泽一家垄断。

能够这样安排刘泽,可见刘邦对他的信任。那么当刘泽升级成了琅邪王,到自己的封国里享福之后,在长安城里担任卫尉的应该就是刘泽的儿子才对。这一时段里,刘泽很可能已经到了长安,自然就会和陈平、周勃勾勾搭搭起来,那么让卫尉成为自己人,阻拦本该是卫尉顶头上司的吕产,倒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这只是推测,并不存在过硬的证据。刘泽在这场政变当中的表现,《史记》不同篇章有不同记载,司马迁在当时就已经搞不清了。

刘章护驾

让我们回到《资治通鉴》的叙事主干。这个时候,吕产并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了北军的指挥权,所以径直前往未央宫,准备发动政变,没想到竟然进不去了。吕产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搞得不知所措,只好在宫门外徘徊往来。

曹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担心卫尉拦不住吕产,赶紧把情况飞报周勃。

周勃也有担心,总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敢大张旗鼓地讨伐诸吕。

正所谓江湖越老,胆子越小,但周勃看看身边,不是正有个愣头青刘章么——任务就交给刘章好了,命令刘章进宫护驾。

刘章不怕事,接下差事,向周勃请兵,周勃拨给他1000多人。朱虚侯刘章就带着这1000多人杀奔未央宫。黄昏时分,决战终于开始了,但谈不上有多么激烈。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吕产的卫队和随从乱成一团,迅速丧失了抵抗力。刘章乘胜追击,在郎中府吏的厕所里杀掉了吕产。

吕产贵为相国,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了。

但整件事处处透着蹊跷,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显得不合情理。周勃既然控制了北军,又有能力让未央宫卫尉听从自己的指挥,相当于北军全军和南军的半数尽在掌握,为什么还要畏畏缩缩呢?

吕产发现卫尉不但不听自己的号令,反而阻拦自己入宫,正常反应自然是联络吕禄,以北军自保,但为什么他只是徘徊往来呢?如果吕产还控制着相当一部分的南军,为什么在刘章区区1000多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呢?真让人疑窦丛生啊。我们下一期再见。

上期回顾:政变风云:刘氏、吕氏与功臣集团的权谋僵局揭秘,惊心动魄!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