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下令修筑了众多道路,将各个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道路至今仍然杂草不生,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固。这是因为秦始皇修路时采用了先进的工程技术,选材严谨,其中掺有特殊的混合材料,增强了路面的耐磨性和抗风化能力。这些措施使得秦始皇修筑的道路不仅连接了中国各地,更让其直至今日仍然保存完好。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还有一个外号叫基建狂魔。他在位36年,建立了不少庞大的工程,如长城、秦始皇陵、灵渠、都江堰等等,无一不是大秦帝国强大的见证。毫不夸张地说,基建方面秦始皇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今天就来说说,他修建的另外一个令人不可思议、可以称之为千古绝唱的工程:秦直道。我们都知道杂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诗为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直到现在,它们都还是令人头痛不已,即便有着科学除草方法,只要一不留神,便会重生。

然而在几千年前,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初衷修筑的路,在被使用的两千多年里,路面几乎寸草不生,即便后来被清朝废弃,也没见多少植被出现,就算有也十分低矮,不会超过膝盖。那么人类历史上可以称之为第一条高速公路,能有如此成绩,主要还是有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修路的土质,有大文章
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接近的道路,途经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因此必经之地就有着两种土质,一种是沙土,而另外一种就是黄土。
沙漠地区本来水分就比较少,因此一般不会有植物长出,不然也就不会有“绿洲”这一词,凸显沙漠中行走的人对水的渴望。而黄土中还是有少量水分,因此为了“防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事件发生,于是在该区域修筑时,会是在道路两旁架起大锅,将黄土挖出来之后,在大锅之中进行炒熟,再加入一些盐碱,然而再将这些黄土重新埋于地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反反复复夯实土壤。这点相信都十分好理解,通过不断地夯实,将土壤变得就像是一块石头样。如此一来,等于是断绝了野草的生长条件,其他很多植物想在这样的土质中生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秦朝法律严明,没有偷工减料。
说直白点,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由于秦直道是军用途径,因此如果有人被发现偷懒,或者以次充好,他们的下场往往是非常惨的,轻者受到刑法处置,重则祸及家人。虽然有“天下苦秦久矣”的语句,但是修直道的时候,或许当时劳动力和百姓们都非常的卖力,因为对匈奴入侵都十分的痛恨。
此外直道全长700多公里,这么大的工程直接是大将军蒙恬负责,也就不存在承包商在中间吃回扣。也就意味着直道的修筑都是军事化管理,而不管什么时候,军人的身份是服从,因此不存在偷工减料,也不敢浑水摸鱼,这样的工程怎么可能会是豆腐渣工程呢?
三、直道从未被荒废
直道在修建出来以后,就一直都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率十八万大军沿秦直道北上,巡视朔方,威震匈奴。三国时曹操也曾率50万大军沿秦直道前往匈奴边界,迫使匈奴放了蔡文姬回中原。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时多次走秦直道。
因此常年人们以及车马的走踏,路上根本没有长草的机会。这就应验了一句老话:“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当然也是因为古代没有大货车,不会存在超载,对地面的损害也很小,才能保存至今。毕竟现在不管国内外部分水泥路、柏油路上都可以看到杂草,就是因为路面被损坏,让杂草有了可乘之机。
当然秦直道没有多少杂草,也跟地理位置有关系,因其恰好是在北方。如果在南方,瓦缝砖缝都会长草,不常走的水泥路,切得伸缩缝都长草了。有人会说,直道土壤反复夯实提炼,可以抵挡潮湿的天气,但是也不要忘记一个词语,水滴石穿,任你直道再坚固,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
秦直道,是秦始皇身后回宫的最终一条路,也是华夏文明不断进步的见证者。它的修建,或许并没有什么高科技水平可言,它的每一寸土地也都是人力做出来的,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反观现在,有些道路没几年就已经坑坑洼洼,有的甚至更短。只能说,不是我们的技术不过关,只是与国家的契约精神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