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被称为龙,因此希望儿子成为皇帝简直是痴心妄想。实际上,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有出色的成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那么何为受人尊敬呢?在古代人眼中,就是当官,最好是高官。因此,在当官的能力并非唯一标准的情况下,贿赂买卖官职成为了一种现象。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秦朝时期的买卖官职情况。
能够买到官职,是因为有人在卖官。在古代,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天下,自然官职也是由皇帝分配的。因此,卖官首先是皇帝的行为,而私下交易官职也随之而来。从东晋时期开始,官员们戴上了乌纱帽,到了明代,“乌纱帽”一词便成为了官员的代称。因此,卖官这个行为被民间讥讽为“卖纱帽”,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中国封建时代开始买卖官职应该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一年因为蝗虫灾害严重,秦始皇发布了一道诏书,公开出售爵位:只要百姓交纳一千石粮食,就可以被授予一个爵位。秦汉时期的官员制度分为爵位、秩品和职务三种。 "爵"是用来区分社会地位高低、贵族身份标志的;"秩"是工资的级别,收入根据"秩"来确定;"职"则是行政职务的位置,权力大小由"职"来决定。现代的干部等级制度也受到了这种制度的影响。
在公元前359年的秦孝公三年,秦国首次进行改革时规定了20个爵位等级。所谓的 "授爵封田",换句话说就是拥有爵位的人才能够拥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屋。最低一级是 "公士" 爵位,最高一级是 "彻侯" 爵位。第五级的 "大夫" 可以担任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级别的 "县尉"。根据这个推测, "公士" 的地位相当于地方上的重要人物,可以担任村干部、小科员等职务。秦始皇在位时允许买卖官职。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在秦始皇称帝的第四年的十月,当时发生了蝗虫灾害,政府通过出售爵位来救济。价格是:"百姓内粮食一千石,授予一个爵位"。换句话说,每交纳一千石粮食,就可以获得一个爵位。所谓的 "授" 其实就是贩卖,只是用一个更好听的词来形容而已。那么这个价格值多少呢?在这里我们来做一下折算。粮食不能直接食用,要去壳之后才可以食用,壳与米之间的比例约为 1:0.6,一千石粮食相当于 600 石小米。按照秦朝的度量衡制度来算,一石相当于一百升,一个升约等于现代的 342.5 克。那么,一个石约等于 68.5 现代斤。600 石小米就是 41100 现代斤,约等于 21 吨。如果按照秦朝的衡制来算,则是这样:一个石相当于 120 秦斤,600 石小米就是 72000 秦斤;秦斤比现代斤要少,约为 253 克,约为 0.506 现代斤。那么,一个石就是 60.72 现代斤,600 石小米就是 36432 斤,约等于 18 吨。两种计算方式相差约 3 吨,但总的来说差距不大,但当时应该是按照前者来计算的。那么,当时的 600 石小米价值多少钱呢?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以参考,但我们可以用现在的小米行情来折算成人民币。现在小米的价格比大米还贵,按较低的每斤 3 元人民币来计算,约为 109.3 万元至 123.3 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穿越回到秦朝,买一个秦始皇的村干部或者小科员,最低成本就要超过 100 万元人民币。也许有人会说,花十几万买个村干部太划算了。实际上,在当年来说也是天价了,因为 "一千石粮食" 其实是 30 多吨粮食,对于现在的许多农民来说也不是轻松的事情。
往上推算,如果我们买到最高级别的第二十级 "彻侯",那就需要花费 20000 石粮食,相当于 12000 石小米。按照现在的价格来计算,最低是:12000×60.72×3=2185920 元,即 218.592 万元;最高是:12000×68.5×3=2466000 元,即 246.6 万元。那么,不考虑腐败因素,在秦代买卖官职之后多长时间能够收回成本?以 "彻侯" 为例,拥有 "彻侯" 爵位,可以在朝中担任 "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