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昭明太子为何最后没有坐上皇帝之位

  《梁书》记载,梁太子生来就聪慧过人,三岁时就开始学习《孝经》和《论语》,五岁时已经读遍了五经,而且能够流利地背诵其中的内容。到了五年五月庚戌,他开始离开宫殿,居住在东宫。梁太子天性善良孝顺,一旦出宫,常常念念不忘,心情也不再快乐。这段描写展示了梁太子多愁善感的一面,也展示了他聪明才智。另外,萧统也是一个聪颖过人的人物,非常热爱读书。五岁时他已经读遍了五经,且能够背诵其中的内容。他的记忆力极强,读书时常常能够一目数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他能够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昭明太子的画像

  在历史上博学多才的君王有很多,他们舞文弄墨,笔走龙蛇,却很少有像萧统这样的。萧统是浮生乱世的一朵白莲,盛开于奢靡之中,不妖冶不张扬,活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过自己的自在生活。他潜心著述,其《文选》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至后世形成“文选学”,萧统的出现,为乌烟瘴气的南朝梁注入了徐徐清风。

  昭明太子性格

  他与其父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他不像他父亲梁武帝一样纵横疆场,一生戎马,铁血男儿,这位太子却多愁善感,喜好文史丝竹,贵而不骄,面静 而内明,一般文人多与风流二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为太子却是洁身自好,近乎不近女色。不仅如此,萧统还是个孝子,“性仁孝,自出宫 ,恒思恋不乐”,史书里记载到他还是个恋家的人,天生感性的他,竟然在母亲病重时衣不解带日夜陪伴,可以在母亲去世时悲痛绝食,这样一位柔情百般,德才兼备的太子,为时人多称赞。  

  昭明太子的石像

  稍长一些,萧统驾驭文学的能力愈来愈强,他渐渐沉溺在文学的世界里,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曾在寿安殿为众人讲解《孝经》,其胆识和见识卓越 ,受到众人称赞,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也曾召集高僧,一起研讨佛学,见识卓远颇有见地。

  昭明太子的才华

  在崇尚奢靡的朝代,只有他不为世俗影响,追求节俭,服御朴素,一心在文学园地耕耘。他宛若浮生乱世的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又充满诗意。  

  昭明太子的画像

  《南史》本传称“当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这里,文学风气之鼎盛,晋朝、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因此,他在文 学上的成就极大,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萧 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都为他所作。

  昭明太子的爱情故事

  这么位诗情画意的太子,还有一段关于他的爱情故事。据说,为了完成他的文学创作,他不惜太子的身份只身来到江南,来寻找创作灵感,来寻找 文学的美。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令他心动的女子,二人借茶吟诗,在云雾缭绕的山间茶园,二人一唱一和,相见恨晚。从此,萧统不再是只身一人纵情于青山碧水,楼榭歌台总有这个叫惠娘的女子相伴,置身山水之间的萧统竟无一丝回府的欲望,但萧统的文选以完成定稿,得回京了,他知道 回去以后,要面临的是无止境的争斗和宫廷抑郁沉闷的生活,但是身为国家的未来,他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于是,二人挥泪告别,此地一别,竟不知何日能再见了。  

  昭明太子的石像

  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无心政治的皇太子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他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归咎于读书,他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焚烧个一干二净,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引发中国历史上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他一手缔造了一个文学奇迹,又亲手摧毁了它,给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损失。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还没有登基即位就英年早逝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