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作为北宋第一位皇帝,其死因一直备受争议。后人普遍认为他是被赵光义谋害而亡,然而真相或许并不尽然。历史书籍中可能有更多隐藏的真相,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答案。究竟赵匡胤真的是终因谋杀而亡?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文/高成
“烛影斧声”这样的事情,与唐朝的李弘死亡案有一定相似性。
唐高宗上元年间,太子李弘死于合璧宫,享年二十四岁。千百年来,围绕他的死因之谜,后世争论不休,未有定论。其中的难点,主要有二:
首先,相关材料很少,记载非常含糊,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新唐书》认为李弘属于非正常死亡,凶手是他的母亲武则天,《资治通鉴》则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是“以为”,不是“确定”,也有很多人相信李弘是正常死亡,例如史书有很多关于李弘患病的记载,他虽然深受父皇、母后宠爱,却长期患有肺痨,监国期间,曾一度不能工作,政务皆有戴至德等臣子代劳;身为父亲,李治在亲笔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纪》也透露爱子是死于肺病。众说纷纭,如何能拿出定论?
其次,这些案件属于宫廷秘事,在当时,知情者就寥寥无几,更何况后世了。而且如果真有杀人这样的事情,谋杀者必然想方设法予以掩盖,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破案难度。纵使武后真的秘密谴人下毒,史家又如何得知?武则天难道会公开承认?法医会给李弘做尸检?都不可能的。所以这些结论多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你可以认为哪种说法的几率更大,但不能说百分之百就是如此,因为人证、物证都是匮乏的,如果真有铁证,它们也不会成为千古之谜,更不会几百年争论不休了。像光绪死因之谜,也曾是困扰人们几十年的疑案,病死说、谋杀说都有可能,直到2008年尸检报告出炉,才最终确定是毒杀,因为光绪体内的三氧化二砷含量严重超标。至于是谁下了毒,是慈禧、袁世凯、李莲英还是谁,那也无法确定,除非有无可辩驳的铁证问世。
(宋太祖永昌陵石象)
“烛影斧声”的若干问题
“烛影斧声”的情况也是如此,正史、官方资料都没有提及,只是简单地说:“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于死因什么的没有只言片语。有记载的主要是野史,最早来源于北宋神宗时期的僧人文莹,他在《续湘山野录》写道:
蔡惇《直笔》也有类似内容,出入不大:
对于这段材料,数百年来争论不一,没有定论。
问题主要是两个,第一是材料可靠性的问题,以上内容是否属实?混沌/真无道长神通广大,不仅准确预测陈桥兵变和太祖之死的日期,还能“宿于木末鸟巢中, 或数日不见”。这明显不是凡人所为,不符合客观规律,如此怪诞的材料,真实性到底有多高?还有,文莹一个和尚,他是怎么知道太祖死前的种种情况?有人说文莹经常出入于达官显贵的府邸,有机会接触内幕,这也只是猜测。而且神宗距离太祖已有百年,纵使能打听到一些“内幕”,又何以断定就是史实呢?传播途中有没有失真?好比现在去台湾,和连战、马英九聊天,他们告诉你一些20年代蒋介石的内幕,那么这些传闻就一定是真的吗?
第二个问题:“烛影斧声”有没有杀机?原文就在上面,大家都可以读。对此,不同读者有完全相反的理解。一方认为 “烛影斧声”没有问题,就是兄弟两人喝酒,太祖交代后事,所谓的“杀机”是后人臆想出来的,作者没有“言下之意”,也没有影射什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然观其始末, 并无指斥逆节之事, 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是书病也。”上周有个读者说当时发生“剧烈动作”,有“击打声”,借此证明属于谋杀。可看看原文就知道,哪个动作都不剧烈,声音是赵匡胤说的“好做”,或者用柱斧戳雪(也有说戳地)发出的。当然,另一方认为宋太祖死于宋太宗之手,行凶后,为摆脱嫌疑,还对尸体进行了清洗,使其“如出汤沐”,并要求群臣瞻仰遗容。
宋太祖的五种死因
那赵光义通过什么手段夺走哥哥的性命呢?若属于正常死亡,赵匡胤得的又是哪种绝症呢?说法有这些,五花八门:
对于以上五种观点,说对也不是,说错也不是,都是根据有限的材料推理出来的,真假难辨。但第一、第二种还是可以谈谈的,“斧声烛影”的“斧”到底是什么斧呀?真的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砍柴斧?当然不是了。这里的“斧”是“柱斧”,一种仪仗器,多陈列于宫中,或用于皇帝出行导驾,长短和小手仗差不多。从结构来看,由杆子和斧两部分组成,“斧”的质地为玉或者水晶。所以在皇宫,出现柱斧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它常常和如意、羽扇等器物一同陈列,赵匡胤随手拿了用来戳雪,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就像你在家里拿着遥控器一样。
反观赵光义是一介文人,想用玉质小斧打死武将出身的太祖皇帝,不说不可能吧,就是难度过大,几率不高。更何况《续湘山野录》还说饮酒后,太祖睡觉,鼾声如雷,如果被斧头砍死了,还怎么发出鼾声或者鼻息声?为什么后人谈到“烛影斧声”,首先会认为“斧”是凶器呢?因为北宋时,斧不是一般器物,它象征着权力,只有皇宫或者官员才有资格使用,老百姓用就是僭越。等到宋徽宗时,官员也不准用了,只有皇帝才具备使用权限。正因为是赵家专属,久而久之,民间了解柱斧的人越来越少,下意识的将它与兵器、利器混为一谈。
还有毒杀,文莹明明说太祖喝了酒,然后睡觉去了,他能发出鼾声,说明当时还没有去世。如果有毒的话,应该是那种慢性的毒药吧。到底是哪种毒呢?赵光义又是怎么把毒药放入酒里的?估计永远都查不出来。
其他争议
除了分析“烛影斧声”中两人的行为,“谋杀说”还通过之后的事件佐证太宗行凶。主要有这些:
相对的,持异议者也有自己的理解:未年终而改元并非宋太宗首创,北宋之前不乏其例,比如刘备死于章武三年五月,太子刘禅继位后,立即改年号为建兴元年,他也没有等到次年才使用新年号,可见篡位与改元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当时宋军正在讨伐北汉,新帝登基后马上改元,可以彰显国有长君,以震慑顽敌。
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宋太宗与赵普合谋伪造的结果,宋太宗可以用它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赵普可以借此重登宰相之位。但也有观点认为金匮之盟是存在的,北宋前,后汉、后周皆因幼主亡国,杜太后审时度势,提出此议也未必不可。太祖驾崩时,赵光义是晋王、开封府尹,身份与郭威时的柴荣一模一样,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储君,反观德昭、德芳,连个王都不是,看不出太祖有传位之意。
那么金匮之盟到底是传位几人?是只规定了传位太宗,还是说太宗之后,要继续传位廷美、德昭?这也是有争论的,第一种看法:的确是传位到太宗就完了;另一种:本来按照太后遗嘱,是要传位廷美的,但赵光义私心膨胀,不愿遵守金匮之盟,更想传位自己的儿子,于是想法设法除去廷美、德昭。杀他们不是因为篡位,而是为了背弃盟约,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使赵宋皇位永远留在太宗一系。
无论你支持“病死说”还是“谋杀说”,我认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本来就是千古疑案,没有定论的。当然,有自己的观点很好,但要理性讨论,不要谩骂与你意见相左的人。
(宋太祖永昌陵)
最后,我还要回答一下上周的某些质疑:
第一:赵德芳十八岁没有成年,这是对的。标准来源于《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代男子一般二十岁才算成年,所谓“弱冠之年”,十八岁属于舞象之年,只能算成童。还有,五代、北宋初期,人们比较看重经验、阅历,社会上对于成年的标准也比其他时期更高。
第二:太祖去世时,赵德昭二十五岁,比较年轻。这也是正确的,在当时,二十五岁的确年轻,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存勖二十四岁,“军中以存勖年少,多窃议者”;柴荣三十三岁接班,称自己“年少新立”;赵匡胤做了天子,杜太后还对赵普说:“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太祖都三十四岁了,社会阅历、战场经验这么丰富,母亲还认为儿子不成熟,需要赵普多加辅助。“幼君”不仅是年龄概念,也要考虑政治经验的多寡,是否成熟。和叔叔赵光义比起来,德昭的确稚嫩许多。
上一期:烛影斧声:宋太祖真的死于谋杀?赵光义篡夺皇位?
高成:一个呆萌、天天游手好闲、理科被完爆的文科小生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