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蕃案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案件,其涉及到大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蕃的种种罪行。严世蕃凭借父亲的势力和勾结官员,狂妄嚣张,草菅人命,使得无辜百姓蒙受不该承受之苦。对于此事的审判和定罪,需要严谨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法律程序来确保公正与公平。
明朝嘉靖年间,御史弹劾严嵩之子严世蕃谋反,万万没想到,定罪时才发现没有任何证据。主审官随即改变策略,想以严世蕃把持朝政、贪污受贿、陷害忠良等罪行定其罪。然而内阁首辅大学士徐阶却认为,这样的罪行是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个大奸臣,还是要在谋反罪上做文章。那么到底如何定罪才能将严世蕃送上断头台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蹊跷呢?

严世蕃乃是严嵩之子。严嵩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大奸臣,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内阁首辅大学士,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的职务。如果在古代按照臭名昭著程度做一个排行榜的话。严嵩肯定会位居奸臣排行榜前三。
严世蕃案,还得从严嵩说起。
严嵩江西分宜县人,书读的好,书法也好。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严嵩的仕途发展并不顺利,二十多年停滞不前,可以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对此严嵩也很是苦恼,在古代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是很难得到升迁的。此时的严嵩迫切希望得到提拔,为达目的,做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让人很看不起。
当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名叫夏言,与严嵩是同乡。夏言为人自负、高傲,一般人看不上。严嵩为了能攀上这棵大树,连读书人的尊严都不要了。(古代读书人把尊严看的很重)
一次,严嵩在家里摆下盛宴,宴请夏言,可是时间到了,夏言依旧呆在家里,根本就没有赴宴的意思。严嵩就屁颠屁颠地跑到夏言的府上去请,但夏言却把他拒之门外,不与他相见。严嵩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表现的毫不在意的样子。这时严嵩拿着一块毯子铺在地上,扑通一声跪在夏言的大门口,拿出事先写好的文章,大声读了起来,严嵩写了些什么呢?
他赞扬夏言很了不起,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很多的贡献,自己很崇拜他,仰慕他,希望夏言能够光临寒舍,为他指点一二。在古代读书人看来,这种做法不仅夸张而且还太无耻,丟了读书人的骨气。况且严嵩的年纪比夏言大,比夏言早十几年考中进士。按照科举考试的规矩,进士出身的文官最看重科举年份。从科举前后顺序上,严嵩应该是夏言的前辈。所以,不论是年纪上还是科举场次,严嵩行为言止都不应如此轻浮,很让人看不起。
但是夏言还真就吃严嵩这一套,看到严嵩态度如此恳切,他很感动。于是就热情的接纳了严嵩。有了夏言的帮助和推荐,严嵩很快向权利的高峰靠拢,开始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
夏言虽自负,但做事也有原则,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一门心思修仙。他每天炼丹修仙,根本没有心思上朝。一次,嘉靖皇帝赐给夏言等五人每人一顶道冠,希望他们能公开戴道冠,引领信仰道教的风气。而夏言觉得,做为首辅大学士,自己要为国家负责,不能带这个头,况且大臣们有法定的朝服,怎么可以公开的戴道冠呢?所以夏言公开拒绝嘉靖赏赐的道冠,嘉靖很是生气。
但第二天,嘉靖却惊喜的看到有一个大臣公开的戴了道冠,怕道冠落下灰尘,还在道冠外面罩了一件轻纱。是谁这么虔诚,这么听话呢?原来是严嵩,嘉靖看到后心理很是高兴,对严嵩是大有好感,却遭到其他大臣的白眼。从此以后,严嵩就一心一意的献媚,取悦于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认为青词是自己和上天沟通的重要渠道,青词写的好代表自己修仙虔诚,可以给自己修仙加分,所以很重视青词的质量。严嵩抓住这一机遇,就努力练习写青词,他文采好,书法也好,很快就写的一手好青词。嘉靖觉得严嵩的青词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严嵩成了皇帝的心腹,皇帝也越来越离不开严嵩了。渐渐的严嵩觉得夏言对自己没有用处了,还有了取代夏言的想法。于是开始排挤夏言,不断在皇帝面前污蔑,造谣。很快夏言的位置被严嵩取代。嘉靖二十一年夏,严嵩担任了武英殿大学士,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揽政生涯。
有了严嵩这个心腹大臣,嘉靖皇帝一门心思修仙,不理朝政,极少有人能见到皇帝。甚至有很多大臣从当官到退休都没见过皇帝。也就严嵩能够见到,有时皇帝一天能够给严嵩下好几道圣旨,其他大臣都不知道内容。这也助长了严嵩的肆意妄为。
严嵩独揽大权,把权利都用来贪污,结党营私了。
严嵩对待跟他不合的官员,就打压,陷害,而且还是常常借嘉靖之手处置。严嵩这个人阴险狡诈,他要想排挤陷害人时,往往会先称赞其优点,对其赞不绝口,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背地里却在皇帝面前言语中伤,让被陷害之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触犯了嘉靖的忌讳,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对于自己的党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会毫不犹豫的牺牲掉。兵部尚书丁汝夔对蒙古作战时,受严嵩下意,消极应战,指挥失措,给朝廷造成不小的损失。嘉靖决定斩杀丁汝夔,严嵩怕他把自己供出来,就跟丁汝夔保证只要有自己在,就不用担心。丁汝夔果真没有出卖严嵩,直到在押赴刑场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但也为时已晚了。
要说严嵩是明朝官场上的大老虎,那他的儿子严世蕃就是一头小老虎。
再干坏事方面,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严世蕃的人品可以用剽悍阴贼来形容。在严嵩入阁十几年后八十多岁的时候,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权利的需要了。有时各个衙门送上来的公文,严嵩根本就顾不过来,就说:去找严世蕃。就这样慢慢地严世蕃掌握了实权。
严世蕃把权利都用在捞钱和整人上了: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向他每年进贡,谁不给就把他往死里整;朝廷每年的军费开支,只有四成用在了军队上,其他六成都进了严家。严世蕃聚敛了数不清的财富,就连家里的地窖也堆满了金银。连严嵩看了都目瞪口呆。
严世蕃做事高调、张扬、干坏事毫不掩饰。
嘉靖的儿子欲王也就是日后的隆庆皇帝朱载垕,由于不讨嘉靖喜欢,严家父子对他也很冷淡。每年还克扣欲王的岁赐,一连三年没给发放。欲王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穷的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就东拼西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给严世蕃送去,严世蕃才让户部给欲王补发了岁赐。之后严世蕃经常拿这件事别人面前炫耀:皇帝的儿子都给我送礼,谁还不敢给我送银子?严世蕃真的嚣张到了极点。
在任何朝代都会有一小部分的硬骨头看不惯这种行为。这其中最有名就数沈练和杨继盛了。沈练为人正直,看到严家父子如此丑恶行径,多次公开抨击他们。还联络了跟他一样刚直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严家父子置之死地而后快。最后严嵩把沈练和两个儿子都杀害了。
杨继盛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只要跟大多数人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过上好日子。杨继盛不但列举了严嵩了五奸十罪,还公开请求嘉靖诛杀严嵩。很快严嵩假传圣旨,将杨继盛廷仗一百,打入死牢。杨继盛被打的血肉横飞,伤筋断骨。他用碎碗片自行割下身上伤口的三斤烂肉两条断筋。就连狱卒看了都吓得差点瘫倒在地上。严嵩本想让杨继盛死在大牢里。没想到杨继盛却活了三年之久。
嘉靖三十四年,严嵩看到一个党羽送来的轮罪奏疏,上面有两个嫌犯的名字,严嵩就把杨继盛的名字加了上去,一并处决了。在处决现场有大量的百姓围观,大家都一边倒地同情杨继盛,厌恶严嵩父子。严嵩父子已经失去了人心,离倒台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