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白,常被人们称为“诗仙”,然而在他的传世诗篇中,却不乏倾诉人间苦难和疾苦的作品。据传,在一次被囚禁于京城长安的经历中,李白写下了一首感怀悲苦的赞歌,向天地求援祈愿,乞求怜悯,展现出了他不同于传统仙气的人性情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二字的意义,仿佛不是人名,而是一个能勾起世人,对盛唐产生美好幻想的媒介,在李白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盛唐的明月、盛唐的美酒,以及盛唐繁华的长安城,而李白,则在那月色之下,在杯盏之间,在长安城内,吟啸纵饮、挥毫肆意。

贺知章惊叹他是被谪贬到凡间的仙人,后世皆敬称他为诗仙、酒仙,他的人遗世独立,他的诗卓然出尘。当然,谪仙、诗仙,不过是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种极度的认可,一种美好的寄寓,李白也是人,也有悲欢喜怒,也会因为面临死亡和恐惧,并因此乞怜。
李白是渴望功名的,但是因为身份地位,不能参加科举,于是四处干谒,希望能够求到一官半职。以至于经玉真公主奉诏入京时,他开心地“仰天大笑出门去”,然而御用文人的待诏翰林,又致使他失望地离开长安。
虽是痛饮狂歌空度日,但他从没有放弃心中那个良相之梦。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匆匆往蜀地逃亡,至普安郡时,他发布了一项战略部署,就是让太子李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然后让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他们从四方拱卫李亨,对安禄山形成合围之势。
而李白在叛乱爆发时,与妻子在庐山隐居,李璘知道消息后,便召李白入幕。此时是公元756年的年底,李白已经五十六岁了,或许他认为这是他“终与安社稷”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不顾妻子宗氏的劝阻,他毅然投奔了李璘。
次年正月,李白到了永王军营,他意气风发地写下了豪迈的《永王东巡歌》,年近花甲的李白,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可是他并不知道,他投奔的永王已经被唐肃宗李亨视为叛军。最后,永王一众被朝廷军打败,李白四处逃亡,被关在了浔阳的监狱中。
李白的妻子宗氏听到消息后,四处找关系,李白也到处求人,说自己是被永王胁迫的。正巧,在玄宗那里担任宰相的崔涣,以及宣城太守途径浔阳,李白连忙写诗,请求二人帮忙,其中有一首叫做《狱中上崔相涣》,且看此诗:
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
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
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
台庭有夔龙,列宿粲成行。
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
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诗的前面四句,是强烈谴责安禄山的反叛行为,说他发动叛乱,导致烽烟四起、兵燹连生;各个郡县都是十室九空、房舍大门紧闭,一派萧索的残秋景象,而百姓则如朝霜,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李白这里是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将形式描写得十分危急、惨烈,然后开始拍崔涣的马屁。
“燮”就是调和之意,崔涣奉唐玄宗之命,将玉玺、玉册交给李亨,册封其为皇帝,之后,唐肃宗又任命崔涣为江淮宣谕候补使。李白夸耀他能够调和玄宗与肃宗之间的关系,并且同时受到两位皇帝的重用,使海内清朗康乐,实在功不可没。
“台庭”则是指宰辅忠臣,夔龙则是指舜的臣子。上两句是从实处写崔涣的贡献,这两句则是从虚处着手,用比兴的手法,将崔涣比作夔龙啊、众星拱卫的大人物等等。“羽翼”二句,已经是拍崔涣的马屁,说他护卫着三元圣人,辉映着两个太阳,这里就是指肃宗和玄宗了。
所以中间的三句,李白将崔涣捧得非常高。
最后他可怜巴巴的说:你这样的大人物,应该想着在监狱的覆盆之下,我李白在哭泣的等待天恩浩荡,能够光照耀到我的身上。简单来说,就是“看我这么可怜,就发慈悲救救我吧!”不得不说,李白这样的诗,令人潸然泪下。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昔日“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活命,只能乞怜一个被临时重用的大臣,并且大肆拍他的马屁的。
其实崔涣也有心救李白出来,而且宋若思的父亲宋之悌和李白是好友,他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于是就将李白从狱中放了出来,出狱后,李白便在宋若思的手下做幕僚,当了一段时间的秘书。
不过李白犯的是谋反罪,朝廷并不打算放过他,最后还是郭子仪出马,为李白求情,毕竟这样的大诗人,处以死罪的话,影响还是比较大,所以,李白被判流放夜郎。到了白帝城的时候,大赦天下,李白喜不自胜,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