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马槊多值钱?20套欧洲骑士装备换一杆槊!

  中国的马槊从秦汉起流行,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曹操横槊赋诗,李世民迟槊平天下。笔者曾看过一本西域游记,游记里说马槊和陌刀是在管制武器,禁止外贸,以免被仿制。

有一位驻在西域的唐朝骑兵低级将领,在剿匪的时候底下的人被人摸营,手下的九骑中有三个丧生,全套装备也被抢了。除了自己,只剩下六个光着身子逃出来。眼看回去要被斩首,他咬牙将自己祖传的马槊典当给了一个阿拉伯的行商,换回了二十五套板甲、龙骑枪和一把骑士剑,还有三十匹覆着铁片锁甲的阿拉伯烈马以及六个拜占庭骑士战俘。

他独自一人骑着双马追击那三十多个流贼,最终成功夺回了装备。然而,当他想要赎回自己的马槊时,发现那个行商已经不再做生意,早就回阿拉伯消失无踪了。他没有追上他。

后来,手下的人不慎泄漏了这件事,被上官发现了。这个倒霉孩子最终被吊死。写游记的人就是在看着这个家伙被吊死时,得知了这个故事并记了下来。


这一杆的造价能在丝绸之路今天新疆换二十多套同时期的欧洲贵族骑士的全套装备包括马..这还是盛唐。到了乱世就更值钱了,一套欧洲的板甲,代表了欧洲一个县数十年的收入。欧洲的骑士的装备极其昂贵,所以骑士才要起码一个县的封地专门供应。包括一支工匠队伍专门对这个骑士身上的板甲缝缝补补。还有专门驯马的队伍,骑士的辅兵,诸如此类。

一根马槊的价钱你看出来了么?这玩意工艺复杂成品率极其低,根本没法子成规模列装。都是有地位的武将自己去搞的,或者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拿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然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

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 上一篇
下一篇 »